授奖词:
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生于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镇萨利纳斯,该镇在肥沃的萨利纳斯谷地附近,距太平洋海滨数英里之遥。这个特殊的地区就形成了他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所作的许多描写的背景。他在小康之家长大,但是在这个相当多样化的地区里他却也与工人家庭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斯坦福大学上学时,他经常不得不在牧场里干活以维持生计。他在斯坦福大学肄业,于一九二五年去纽约当了自由作家。数年之中他为生存而奋斗,备尝艰辛,后又返回加利福尼亚,在海滨的一个孤独的农舍里成家立业,在那儿继续从事创作。
虽然到一九三五年时他已经写了几本书,但他头一次获得普遍的成功却是由于一九三五年问世的《煎饼坪》。他向读者们奉献了一组描写一帮西班牙裔乡下人的妙趣横生、滑稽好笑的故事,这是一些不合群的个人,他们在疯狂宴饮作乐的时候,几乎就是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的可笑相似物。据说在美国,这本书成了当时的大萧条所带来的意气消沉的一种受人欢迎的解毒剂。那种大笑是站在斯坦贝克一边的。
但是他无意当一名不得罪人的安慰者和提供娱乐者。他所选择的论题是严肃的,攻击性的,例如在其小说《胜负未决》(1936)中,他描绘了在加利福尼亚的水果种植园和棉花种植园里所进行的痛苦的罢工。在这些年里,他的文学风格的力量不断地增长着。那部小小的杰作《人鼠之间》(1937)描写了莱尼的故事,莱尼是一位力大无穷的低能儿,他单是由于温柔就把每一个来到他的手中的生物的生命给挤出来了。旋即问世的是那些无与伦比的短篇小说,他集为一卷,题为《长谷》(1938)。现在那部主要与斯坦贝克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巨著面前的道路已经铺平,那部巨著就是史诗性的年代记《愤怒的葡萄》(1939)。故事描写了一群在俄克拉何马州受到失业和暴政之迫而移居加利福尼亚州的劳动者的故事。在美国社会史上的这个悲剧的插曲激励着斯坦贝克,使他以辛辣的笔触描述了一个特殊的农夫和他的家庭在其通往一个新家的永无止境、使人心碎的旅行中的经历。
人物简介:
早在一九四九年,斯坦贝克就和另两位美国作家福克纳和海明威一起被提名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福克纳和海明威于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五四年相继获奖,只有斯坦贝克一直等了十三年,直到一九六二年才获得这一殊荣。他获奖的理由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富有想像力的创作,表现出富有同情心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一九二年二月二十七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利纳斯市。父亲经营面粉厂,并担任蒙特里县县府的会计。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在母亲的熏陶下,斯坦贝克从小就爱好文学,阅读了大量欧美作家的作品。一九一九年,他毕业于萨利纳斯市高中,一九二年进斯坦福大学攻读文学,但他时常辍学,去牧场、筑路队等地打工,直到一九二五年离开学校也未拿到学位。斯坦贝克立志要当作家,离开大学后去了纽约,在那儿当过记者,做过工人,一面勤奋写作,但所写的作品一直没有得到发表的机会。一九二六年,他只好又回到加州,一面继续写作,一面靠打工维持生活。他做过牧场和农场雇工、木工学徒、油漆匠、搬运工、化验员、筑路工人、猎场看守、报刊记者,接触过许多社会底层的人民,熟悉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他长期生活在小镇、乡村和牧场,热爱山野的自然风光,又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这一切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二九年,他终于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金杯》,作品写的是海盗亨利·摩根怎样成为总督的故事。随后,他又相继创作了描写加州几户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天堂牧场》(1932)和以一个家族西迁加州拓荒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献给一位未知的神》(1933),但是这几部作品的出版都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直到一九三四年他的短篇小说《谋杀》获欧·亨利奖,一九三五年他的中篇小说《煎饼坪》问世,并获得加利福尼亚州俱乐部金牌奖,他的作品才引起评论界的注意。《煎饼坪》是他第一部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讲的是一群游离社会的珀萨诺斯人(西班牙人、印第安人和白人的混血儿)流浪汉的生活和友谊。紧接着,他又发表了中篇小说《胜负未决》(1936)和《人鼠之间》(1937)。前者描写加利福尼亚州果园和棉花种植园中艰苦的罢工斗争,后者写流浪的农业工人生活理想的幻灭。
一九三七年,斯坦贝克经纽约赴英国、瑞典等国旅游。回国后参加俄克拉何马州农业工人西迁的队伍,直到加利福尼亚。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农业经济的研究,他创作了自己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1939)。小说以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俄克拉何马州的大批破产农民向西逃荒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悲惨历程。该书获得一九四年的普利策奖,并被改编为电影。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斯坦贝克创作的第二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坦贝克曾任纽约《先驱论坛报》驻欧记者,在英国、北非、意大利等地采访,撰写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通讯报道。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斯坦贝克的主要作品是两部中篇小说:《月亮下去了》(1942)和《珍珠》(1947)。《月亮下去了》是争议最多的一部小说,改编成剧本在纽约上演后,继续引起争论。作品描写北欧某国(暗指挪威)某小镇在德国占领时期的反法西斯斗争。争论在于作者把德国侵略者写成人性未泯的人,把他们的侵略行径看成是盲从,而且其中的某些人物性格也有概念化的倾向。《珍珠》是斯坦贝克的一篇广为人知的中篇佳作,取材于墨西哥的民间传说,但是经过作者精心的艺术提炼之后,成了一部控诉金钱世界的罪恶、描绘穷苦人民备受压榨欺凌的血泪史,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印第安渔民奇诺捞到了一颗罕见的大珍珠,他满以为可以因此得福,但事实上却是连遭横祸,最后连儿子也死在抢夺珍珠的强盗手里,奇诺在极度痛苦之中,将珍珠扔回大海。作品寓意深长,文字洗练,心理描写逼真,很有艺术特色。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斯坦贝克的创作进入了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是两部长篇小说:《伊甸园以东》(1952)和《烦恼的冬天》(1961)。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出版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烈焰》(1950)、《甜蜜的星期四》(1954),长篇小说《丕平四世的短命王朝》(1957),战地通讯集《过去有过一场战争》(1958)和旅行札记《和查利同游美国》(1962)等。
一九六五年后,斯坦贝克曾去欧洲与中东等地,为《每日新闻》撰写专栏,包括越战报道。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斯坦贝克因心脏病在纽约逝世,下葬于萨利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