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说祭酒,祭酒在早期主要就是一种祭祀的活动,一般都是年长的人站在主要位置,然后向着神明祈祷的仪式。再到后来变成了对于德高望重的人的称呼,一般来说在朝廷之中祭酒分为国子监祭酒和军事祭酒,也就是主管的意思。
而这个职位在每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有设置的,只是它们的等级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唐朝祭酒是属于三品官,而在明清时期,祭酒则是四品官。虽然祭酒听起来感觉好像没什么权力。但是事实上祭酒是一个权利和地位都是很高的职位,不是一般人能够当的。
祭酒也称为国子监祭酒,而国子监是由国家设立的机构,是国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习机构,也就是说它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直接归国家管理。而国子监祭酒就是国子监的管理人。在古代的时候基本上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人,是不用参加考试的,直接分配工作。所以国子监祭酒不但权力大,而且能接触到大部分的全国各地官员,这就导致了他的关系网是关系网是十分的强大的。
其次就是教授,教授就是古代传授知识的人,有点像老师的职责。在宋代的时候中央和地方都有设教授,教授的官职并不是太高,比如说在宋代的时候地方教授的官职是7品,主要就是负责一些科举考试、学习监督。和现代的教授相比古代的教授是一种官职,而现代的教授是在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业称呼,但是这个教授一词其实也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的。
“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战国时荀子曾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古代飨宴时长者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祭酒,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 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
“教授”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汉武帝时,官府设立“太学博士”一职,教授学生。这时的“教授”,是一个动词,意为传授知识之意,而“博士”,则相当于现在的教授。宋太宗时期,王宫子弟的老师,被称为教授,到宋仁宗时,宰相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教育上,在中央和地方的学校设立“教授”一职。在各路的州、县学中的“教授”,是地方专门负责教育事宜的官方机构的长官,官职正七品, 负责科举考试、教育内容设定、监督教学纪律等事情。
作为一种官职,祭酒看似职位不高,权力相当大,一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国子监被废除。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现在的“教授” 一词与古代是不同的,但大体而言,是由古代的“教授”演变而来的。
第九是一种权力很大的官,但是职位并不是很高。古今的教授都是传授知识,解除疑惑,差别并不是很大。
祭酒是古时候的负责祭祀的一个官职,古时候教授只做动词,而现在是一种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