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不仅是文人墨客,也是普通群众喜闻乐见、常相吟对、雅俗共赏、诗意盎然的艺术形式。
写好对联有“规矩”吗?有!一副标准的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对仗就是写好对联的“规矩”。对仗是什么?对仗就是要求对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也有说对联的要求还应该语义相关,语势相当。
字数相等自不必说,如果上下联字数不等,那就不能称其为对联了。
词性相对,就是要求上下联中位置相对应的词必须词性一样,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峨眉山万年寺联: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据传下面这对是纪晓岚对同僚的对联: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
自上而下读左传,书向右翻
除了词性,词义也有“规矩”,如上面对联中,海对山、云对雪、岸对峰、南北西东对上下左右。具体有什么要求呢?一般可参考李渔《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笠翁对韵》里,包罗万象,是不可多得的吟诗作对的参考资料。
平仄相拗在对联里非常重要,一般都会遵守平仄相对。平仄是指古汉字中的平、上、去、入四声,后来将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入声逐渐消失,平声对应阴平、阳平,仄声对应上声、去声。今天的平仄,平声对应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仄声对应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对联与律诗同源,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与律诗非常相似,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规矩”在对联中仍然适用。也就是说,对联中的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按规矩对当然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须按平仄格式对出,否则就会犯孤平的错误。
对联的平仄格式和律诗一样,一般也有四种格式,即:仄起平收、仄起仄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上下联尾字,多为上仄、下平,视为正格。因仄声字短促有力,平声字舒缓悠扬,仄声收上联,声调抑而顿,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意;平声收下联,声调扬而舒,令人有余味无穷之感。但也有个别楹联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视为变格。这往往是由于内容所限或是某种需要,多不采用。
一般来说
上联尾字是仄声(三声、四声)
下联尾字是平声(一声、二声)
面对贴对联的地方 自己的右手边贴上联 左手边贴下联。
如果有横批:横批首字边贴上联 横批尾字边贴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