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构造运动

2025-02-25 16:50: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地质事件是所在地块地质演化历史的重要记载,柴达木地块所经历的地质事件主要有吕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5次强烈的构造运动。

1.吕梁运动

吕梁运动(约1950~1850Ma)表现为热—构造事件,使古元古代活动带固结、变形,形成早期硅铝质大陆地壳,即区内岩石遭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以及递增变质带,有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与中高级变质岩系相伴出现,即形成了区内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使中元古界长城系不整合于其上,在祁连山区、阿尔金山等地均可见及。

2.晋宁运动

中元古代(1850~1000Ma)早期为活动型沉积,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及偏碱性的洋岛玄武岩、蛇绿混杂岩,后期为过渡型(次活动型—次稳定型)碳酸盐岩相为主夹碎屑岩相、伴有中酸性岩浆浸入活动,晋宁运动(约1000Ma)遭受区域变形、变质(绿片岩相),在柴达木地区,形成中元古代褶皱基底。因后期盖层的覆盖和多次的构造改造,出露较为零星,故晋宁运动形成的古构造型式尚难确定。但它被新元古代全吉群(应包含南华系枯柏木组及以下层位)及震旦系冰碛层和碳酸盐建造典型盖层沉积所不整合覆盖,在欧龙布鲁克、全吉山、阿尔金山等地均可见及,且南华系和震旦系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被称为徽江运动或塔里木运动,视为晋宁运动尾幕(约800Ma)。

3.加里东运动

这是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也是柴达木地区发生的第二次区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形成区内第二个褶皱基底。这次地质事件在甘肃、青海称为祁连运动。即指晚泥盆世“老君山砾岩”与早古生代浅变质碎屑岩相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在祁连山区、柴达木盆地周缘广泛见及,这次构造运动形成了柴达木地块内NW—NWW向隆坳相间的构造格架,并有几条NWW向大型断裂带相伴出现,即北祁连俯冲带、柴北缘俯冲带和祁漫塔格北缘—东昆仑俯冲带。其南部可能还存在一条博卡雷克塔格—阿尼玛卿北缘冲断带。在这个区域内不仅广泛存在震旦纪冰碛岩系,且志留系、泥盆系较为发育,这些沉积建造在华北地块上是无踪迹可寻的,而在中天山—北秦岭带和乌兰乌拉湖(或西金乌兰湖)—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之间普遍存在的,由此可见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柴达木地块与塔里木、扬子地块之间的渊源关系较深,而与华北地块无缘。这种关系可能延续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4.海西—印支运动

柴达木地区自晚石炭世以来区域应力场由NNE—SSW挤压渐转变为近SN向拉张,柴达木地块以南及中部宗务隆山地带出现近EW向海槽或称拉张裂陷带,部分地段迁就早期NWW构造带而略显S形,但主体呈EW向海槽,主要沉积了上石炭统、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这些系、统之间皆为连续沉积,所谓海西运动在中国境内并无明显变形与间断,自中三叠世或晚三叠世中期之后印支运动,席卷了整个中国陆壳,在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中国中部两条地质长城,即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和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强烈变形隆升、上三叠统或下侏罗统与下伏中三叠统及以下地质体普遍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印支期造山运动—两个巨型纬向带的成型和定型,改变了中国陆壳的海陆格局。特提斯洋退至唐古拉山及其以南地区,中国陆壳主体进入陆内盆地演化阶段。印支运动在柴达木地块上有明显表现,如鄂拉山、都兰地区、布尔汗布达山南坡及西段巴音果勒一带上三叠统不整合于中三叠统之上。而巴颜喀拉山褶皱隆升则是晚印支期造山运动所致。陆相侏罗系不整合于三叠系之上。

5.燕山期运动

燕山期区内主要为内陆断陷盆地和挤压坳陷盆地,接受了湖泊—沼泽相的含煤碎屑沉积到红色山间山麓河流沉积,中、下侏罗统与上侏罗统和白垩系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白垩纪末燕山运动表现较强烈,是区内中生代重要地质事件,古近系路乐河组与中生界之间普遍而明显的不整合接触,这一时期在已崛起的山区,主要为一些小型山间走滑盆地成反“多”字形或“多”字形展布,在柴达木盆地内有较广泛断坳盆地分布,它们主要受控于祁连山构造带顺钟向及其伴生的NEE向扭断裂逆钟向扭动作用和EW向构造隆坳的共同控制,侏罗系—白垩系在柴北缘和柴西地区可能广泛存在,且在柴达木盆地中部EW向断裂带附近可能有较厚的沉积。

6.喜马拉雅运动

这一时期主要受印度板块由南向北、欧亚板块由北向南的挤压,青藏高原北部伴以强烈隆升,并有大型的上叠复合盆地形成发展,如柴达木盆地。自始新世以来盆内有三次明显的构造运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特别强烈。总之自新生代以来,周缘山系挤压隆升,盆地下沉,盆山结合部强烈推覆、逆冲,盆内古近系—新近系褶皱发育,第四纪以来才逐渐减弱为微弱变形和水平沉积层,由此观之,青藏高原北部属新生代以来青藏反“S”形构造体系的外围褶带,它受到加里东期定型的NWW构造带及其两组伴生扭断裂NNW、NEE向构造的共同控制作用,因而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内一系列反“S”形或反“多”字形斜列构造带,柴达木盆地中部还受到印支期出现的甘森—小柴旦—宗务隆山南缘EW向断裂带控制,新生代反“S”形构造带主要展现在该断裂带以北,因而呈现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与柴西新生代沉积展布及变形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