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无德”的例子有哪些?

2025-05-01 13:33:0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有才无德:弗兰西斯·培根。

关于有才无德的名言:

1、若一个人没有德行,他们认为,那么才能再高也难以实现,任何事务都不能交给这种有才无德的家伙去办。——乔纳森·斯威夫特 

2、有德无才者,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周国平 

3、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要是没有道德,即使你身强体壮,绝顶聪明,你也只会助纣为虐,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其实就是有才无德对社会危害大的意思。——蔡元培 

有才无德造句:

1、有才无德者占据高位后,只想统治,却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要在他们霸占高位之前就认出他们的真面目并不容易,而认出之后要狠下心来罢黜他们就便难了。

2、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3、有德有才能成事,有德无才能误事,有才无德能坏事。

4、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是贼人。

5、“有德无才近于愚人,有才无德近于小人,二者必取其一,宁取愚人不取小人。

弗兰西斯·培根简介:

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回答2:

又是辩论那个牛根生的观点吧......既然是辩论,我就不直接说成语了。说点观点!~ 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德与才的关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了“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给圣人、君子、小人下定义:“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这一论述是有针对性而发的,他提出的选材标准是:“苟不能的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用人最理想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但这一标准的选择空间太小,自古以来圣人就是凤毛麟角。在才德不能兼备的情况下,愚人是比较保险的选择。选一个傀儡操纵,他会很听话,因为愚,他没能力做好事,同样也没能力做坏事。而小人就不同了,小人无德,但他有才,无德不能做好事,其才却足以做坏事。选傀儡的前提是,得有一个好的操纵者,否则,傀儡什么也做不了,结果还是小人得逞。 人们常说:"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这只是从做成做不成事来谈才能与品德。实际上,无论从哪方面讲,有才无德的人对企业和单位的危害都是最大的。 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即使他读名牌大学,掌握了高技术,拥有高水平,那他对社会有用还是有害呢?答案是非常明了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把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有德有才,这是国家的栋梁,加以重用;第二类是有德无才,虽无才,但有德,所以他不会危害社会,可以小用或不用;第三类是有才无德,此类人因有才而无德,如果干起危害社会的事情来,危害极大,所以国家只能采取封杀不用或者杀头消灭的办法,让其无法危害社会、国家和人民;第四类是无德又无才者,这类人尽管无德,但是无才,因此不会对社会构成多大危害,可以不管他;唯独对有才无德者要杀头。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深思,说明良好的道德是何等的重要! 品德低下的员工,无论具备多大的才能,也不可能得到信任与重用,因为人品低下者,能力越大,给企业带来的危害也就越大,这样的员工,随时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灾难,所以当企业领导在认清"危险品员工"的时候,他们会给他设置障碍,尽量不让他的危险渗透到企业内部里去,从而避免企业管理的缺陷而造成危机,这就是俗话说的"宁缺勿滥"。 有才无德的员工无疑是企业内部的一种不稳定因素,随时都可能阻碍企业的前进。缺乏良好人品的员工对公司的危害有时甚至会大于能力平庸和有其他缺点的员工。甚至可以说,缺乏良好人品的员工能力越强、才智越高,其他优点越多,他对公司的危害就越大。 有才无德的员工可以用,但不可大用。这种人必须在控制中使用,否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小事靠才,大事靠德,如果没有优良的品德,是无法获得大成功的。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品德,而且要认识到,品德比能力更重要。 例子我就不帮你找了......

回答3:

“有才无德”指的是有一定才能或天赋,但缺乏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的人。以下是一些历史上有名的“有才无德”的例子:
1. 李斯: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功臣,对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多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他的人品却存在问题,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唯利是图。他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篡改秦始皇的遗嘱,赐死扶苏,害死蒙家弟兄,最后也不得善终,被赵高害死。
2. 陈平:是汉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才能得到汉高祖刘邦的赏识。然而,他的品德却存在问题。他曾经收受贿赂,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不顾国家利益。他也曾经在背后说刘邦的坏话,试图推翻刘邦的统治。
这些例子都表明,“有才无德”的人可能会对他人、社会甚至国家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我们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注重才能,更要注重品德。

回答4:

  有才无德的学者培根
  李滋民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生于1561年1月22日,从小就抱负不凡,一心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然而命运似乎要捉弄这位踌躇满志的贵族子弟。在他19岁那年,父亲一病不起,年轻的培根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一个被人抛弃的人。为了能出人头地,他费尽了心机。
  终于找到了一个值得投靠的人,那就是他姨父的政敌,女王的宠臣艾塞克斯勋爵。在23岁那年,培根出任英国下院议员和艾塞克斯勋爵的私人顾问。艾塞克斯经常送钱给培根,把挥霍无度的培根从债主手中解救出来,还向培根赠送了一大笔财产和一套华丽的住所。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这位才华横溢的贵族就此满足。他过着放荡的生活,因挥金如土,被债权人送进了监狱。当然,又是他的救星艾塞克斯把他从监狱里领了出来。艾塞克斯还想在仁途上提携一下培根,但是由于培根的姨父塞西尔的极力反对,培根一直没有得到女王的宠幸。
  正在培根为自己官场不得志而郁郁寡欢时,他的靠山、红极一时的艾塞克斯勋爵失去了女王的宠信。政敌们要以叛国罪审判艾塞克斯。从艾塞克斯那里得到好处最多的培根,见风使舵,摇身一变,竟然主动要求参加起诉。法庭上,艾塞克斯做梦也没有想到,曾榨取了他难以计数的财产的培根,竟然指控他阴谋篡夺王位。培根的演说使群情激愤,法官以不容辩驳的事实判定艾塞克斯死刑。培根把自己的恩人送上了断头台,满以为会得到一大笔赏赐,但当他得知这次出卖良心的举动代价仅仅是1200英镑时,便大失所望,回到书斋去写他的论文了。
  56岁时,培根如愿以偿,当上了他父亲曾经当过的掌玺大臣,次年任皇家大法官。年岁的增长,并没有使他的品德有什么改变。1621年,他因受贿、舞弊,被投入监狱。出狱后,他隐居家中,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实验、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中。1626年冬天,因在露天试验雪的防腐消毒作用,受风寒患病而死。
  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