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戚继光如何使倭寇闻风丧胆的

2025-02-26 00:58:4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水战改革:戚继光对舟船和武器装备进行了改革,改变了海战不利的局面,所以明朝开始可以获得水面上的主动权,倭寇不能在利用水上天堑自由袭击,也要考虑被水上捣毁老巢,被追杀的危险,改变了明被动挨打的局面

2战术适应:丘陵沿海地区和普通战争不同,加上倭寇袭扰的特点,明君很难拉开大阵型发挥人数优势,而丘陵作战。所以戚继光发明了鸳鸯阵。用几人组成的小阵代替大规模阵线来适应丘陵的小规模作战。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组成基本的阵型,并且增加了克制日本刀的“狼筅”

小阵型互相保护,形成了局部的优势,使得明军的人数装备优势也终于得以发挥。

3武器改革:日本刀在平原作战,骑兵作战和城池作战里是比不上长枪和单手弯刀的,但在丘陵小规模冲突却是非常好用的。①,日本刀锋利但脆,可是丘陵小规模会展单体的突破能力是最重要的,而且可以通过佩戴多把刀弥补,②日本刀刀长而且柄长,所以双手持刀杠杆原理下长刀的劈砍威力巨大,比起单手剑单手刀发力强太多,所以明军传统上的单刀,单剑和木杆长枪被克制的话很厉害,因为这些武器是需要人数优势的,但在沿海丘陵地区,无法拉成大阵线形成枪阵群,倭寇更不可能和成规模的明军发生冲突,所以非常被动

所以戚继光用鸳鸯阵几人组成的小阵。标枪、腰刀,长牌手,藤牌手“狼筅”组成克制日本刀的阵型,尤其是“狼筅”这种武器,“狼筅”是带有大量枝杈的枪,日本刀面对这种具有长度优势的武器,被动挨打,而且劈砍也会被各种枝杈阻碍,相互交手时刀劈上去才断几个枝杈,而其余的枝杈就扫到了脸上,手上。而且一扫就能勾住日本刀将其缴械,日本刀没法面对这样的武器,只能狼狈逃窜

“狼筅”,好的狼筅是铁做的枝杈,刀剑难以劈断,如果急需,用多枝杈的茂盛竹子一样有很不错的效果,也可以带多根来应付损坏,竹子毕竟不要钱,但只要扫过去就能压制视野,阻挡攻击。

4正制战争:其实倭寇一半甚至更多都不是倭寇,而是沿海世家大族的走私军和倭寇的混合体。所以他们消息灵通,战术针对,来去无影,人数众多,上马是贼,下马是民。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所以张居正在他身后进行的正制战争也是戚继光能赢的重要原因,别的将领不是不能打,而是被陷入了当地豪族搞出来的内奸战争中

5军纪改革:戚继光知道一般的部队根本不堪使用,很腐化懦弱。所以一般采取外地兵打外地仗的办法,这些外地人远走他乡,有很强的富贵险中求的凶悍之气,所以他的士兵凶悍勇猛,又在军纪严格要求下军风肃然,用起来得心应手,和之前的那些腐化甚至满是内奸的明军不是一个级别

回答2: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出生将门,受父亲教育影响从小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为国建功的文武全才的军人。当时,中国的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倭寇是指日本内战中的一些残兵败将,以及部分浪人和商人,从14世纪的元代末年到明代初年,他们经常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一带打劫抢舍,杀人放火。到了15世纪下半叶,倭寇越来越猖狂,他们与中国沿海一带的土豪奸商相勾结,有的甚至深入内地,攻陷州县,倭寇成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大祸害。

戚继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16岁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17岁那年,他继承父亲的职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
戚继光一上任就与倭寇交战,取得了很多的胜利。由于戚继光在山东抗倭寇有方,朝廷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把他派往浙江任定海参将,这里是倭寇活动的中心地区,戚继光在这里组织了一支由农民、矿工组成的军队。他还根据中国南方沼泽多,倭寇又惯于用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这是和敌人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在战斗中,戚继光的军队先以火器、弓箭作掩护,敌人进入100步之内发火器,进入60步内发弓箭,敌人再进的话,戚继光便用“鸳鸯阵”冲杀倭寇。

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4000多人的新军军纪严明,精通战法,战斗中屡战屡胜,深受人民的爱戴,人民称这支军队为“戚家军。”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有倭寇数千人,驾100多支战船,大举侵犯浙江台州地区,戚家军闻讯后神速迎敌,在台州一带九战全捷,全歼敌人。从此倭寇闻风丧胆,数年之中不敢进行大规模的侵犯。

因为戚继光的英勇善战,军功卓著,很快得到朝廷升迁,并转战到福建、江苏、山东等地区。
在戚继光和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抗倭寇战争节节胜利,中国沿海地区日趋安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戚继光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称颂。在中国沿海许多地方至今仍有纪念戚继光的祠堂、雕像、纪念馆等,多年来人们都不忘缅怀他抗倭寇的功绩。

回答3:

戚继光的鸳鸯阵不仅打得日本海盗闻风丧胆,而且对付蒙古部落,也是胜绩不断。他是张居正的人,张死后,戚继光被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