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打算坑杀赵军时,40多万战俘为何不拼死反抗?

2025-04-15 10:45: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熟读历史的朋友都会发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在战争中会出现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战胜的一方会俘获大批的敌方战俘,然后直接屠杀这些战俘,然而让所有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战俘基本都不会反抗,等着被屠杀。据资料揭露,当年南京大屠杀中,几十名日本兵便可以压着成千上万名中国战俘前往枪决现场,途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反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中国古代,也出现过类似的一幕,这便是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一夜坑杀了近40多万赵军战俘,为什么没有一个赵军士兵奋起抵抗呢。

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因为争夺上党郡,在长平这个地方展开了持久战,当时双方都不敢轻易进攻,只能隔江对峙,后来廉颇被换下,纸上谈兵的赵括出马,主动进攻秦军,最后赵军惨败,40多万赵军投降了秦军,全部被坑杀。那么这40多万战俘为何不反抗,为何要坐着等死呢?其实主要是有三个原因,第一武安君白起诱骗了赵军战俘,为了减少秦军伤亡,白起开始劝降赵军士兵,并且给了一个承诺,这便是吃饱饭后放赵军士兵回家,许多赵军士兵一听到这个,便纷纷放下手中的武器,投降了秦军,并且放松了警惕。

第二,赵军战俘集体性的侥幸心理起了作用。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赵军士兵绝大多数都相信白起说的是真话,秦军真的会放自己回赵国,而只有少数赵军士兵认为秦军不会放过自己,但是少数人的声音面对如此众多的赵军士兵,显然是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也被同化成侥幸心理。并且还有一点,赵军战俘们会认为,秦军已经答应放自己回家了,如果反抗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遭到秦军的屠杀,不如不反抗。

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那便是赵军士兵已经没有力气抵抗了。熟读战国史的朋友都知道,当年赵军经过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的改革,军力大增,秦军虽为虎狼之师,但是也不敢轻视赵军的军事力量,只得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最后赵军因为被围,粮草运输不进来,饿的饥肠辘辘,根本就没有力气再与秦军作战。

笔者认为,当年的赵括可能并非是“纸上谈兵”,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并且是可持续的增长,而当时的赵国虽然国力也很强大,但是在与秦军长期对峙的过程中,国力开始出现不支的现象,赵王才不得已换下谨慎的廉颇,利用赵括与秦军决一死战,否则长久对峙下去,赵国必败无疑。除此之外,因为这40多万赵军战俘的不反抗,最后都遭到秦军的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想抗衡,秦国统一大业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