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说法,孔子的学说有一个内在的理路,即:
直——仁——忠恕
也就是说“直”是仁的内在的,忠恕是仁的外在体现。所谓“直”就是率性、真诚。这是最为朴质的仁。以直作为仁的内在依据,主要是强调人应该真诚,而不是伪善。儒家学说最重视人的内心,外在的礼仪规范等等,必须有内心的仁作为保障,否则就会沦为虚伪,装饰。
而内心的率性和真诚正是仁的基础。
冯友兰先生列举了论语里几条语录来说明,比如:第5章24条:“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邻居问微生高借醋,他本来没有,却说自己有,然后到别人那里借了醋再转借给这个邻居。孔子认为他如果真的是率性真诚的,应该实话实说告诉邻居自己没有(然后说我可以帮你借到)。
另外论语中有:“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说直是作为人立于世间的根本,如果有人不具备直的品行但是却还活在世上,只是他侥幸幸免而已。可见孔子是非常重视“直”的。
孔子认为“礼”必须以“仁”为其先决条件。把“仁”应用到政治上,就是他的“爱众”的思想,这是孔子所讲“仁”的内容的另一方面。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仁”呢?孔子提出两种方法:一是忠恕违道不远;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但是孔子认为“仁”的世界观只有封建阶级的“君子”才能俱备,小人是无缘份的。这是孔子思想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