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真理,为了道义。先说说情况,当时包拯遭到刺杀,后来经过展昭调查发现是混江龙干的,不过公孙策同时发现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也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公孙策从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开始担心起自己女儿的安危,终于在后来有一天围捕的时候忍不住骗了展昭,让自己的女儿混过去了搜查,不过后来公孙策自首了,包拯以公孙策包庇犯人斩了他。
《三侠五义》的这个故事十分的令人惋惜,看着同样正直的两人相残难免让人心生同情,并且想问一句为什么包拯不能放了公孙策?其实理由很简单故事要求这么做,在传统的小说当中只有两个阵营,主角和坏人,尤其是《三侠五义》这本小说有些非黑即白的意思,这种情况也无可厚非,谁让包拯是晴天大老爷呢。于是在包拯是青天大老爷,不会做错一个案子,不会放过一个案子的情况下,公孙策比斩无疑。
当然人情道德的存在会让读者厌烦这一段故事,这个时候作者就开始演戏了,先是让公孙策觉悟自首,觉得自己罪无可赦,哪怕展昭阻止,天生异象,他也要往包拯的刀下钻,这样就一点都怪不了包拯了,于是在包拯才勉为其难的斩了公孙策。
这段故事其实说的就是人情和法律的冲突,从秦朝起就知道依法治国的好处了,而且真的以人情的治国的话,对人的道德标准要求太高,所以作者想要明有的时候人情是需要向法律让步的,当然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像公孙策一样明事理,主动承认自己错误,这样人情和法律的冲突就淡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