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本应该是很亲密的关系。家长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爱孩子,但是方式就一定正确吗?孩子是独立体,有自我的思维与意识,很多时候父母都会打着“我们是为你好的”旗号 ,来让孩子被逼迫式的接受父母的思想。
最近一位17岁少年跳桥事件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有的网友说孩子的内心真脆弱,有的网友说看到这篇文章,自己忍不住失声痛哭。无论对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严重的语言暴力,都会是孩子心里一辈子的创伤。孩子的心灵是需要在幼小的时候就得好好呵护的。
孩子在幼年时期,被骂依然要让妈妈抱抱,是因为孩子无论受到怎样的委屈,无论委屈感是谁带给他们的,孩子们总归还是需要妈妈的安慰,感觉到妈妈的怀抱是温暖安全的。既然怀抱可以安抚孩子,我们作为大人的,是不是应该多安慰拥抱孩子,而不是训斥孩子。在一个幼儿园里,老师发现一个男孩很内向,胆子较小。但是在对其他小朋友不满的时候,他都会说出四个字:“你去死吧”。三四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让老师有点震惊,每次都会同他讲:“你要有礼貌”。久而久之,老师才知道了。在他的家中,父母教育比较苛刻,说错一句话或者做错一件事,父母便会立马发火,大声训斥,甚至动手。以至于让孩子在学里比较不自信和胆小,生怕做错事情。而那句:“你去死吧”,也是父母在家里的“口头禅”,孩子长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会的状况可想而知。
被骂仍要“妈妈抱”的孩子,真实的缘由是很让人心疼的。小于有次重感冒,老公上班,自己还要带孩子,内心也是很烦躁。她告诉三岁的女儿听话,自己要去睡会,睡着后没多久,自己咳嗽就醒了。还没来得及起身,就听见客厅“咔嚓”一声,杯子掉到了地上摔破了。小于起身大声训斥到:“你在干吗?我问你,你在干吗?是不怕杯子摔碎戳到吗?你知不知道妈妈很累,生病很难受,没人看你,你还不听话,给我惹麻烦。”女儿被骂后跑到妈妈我怀里抱住她,小脸憋得通红说道:“妈妈咳嗽,我只想给妈妈倒杯水,杯子没拿稳”,小于听完后一阵心疼,很怕女儿以后都不敢爱她了。其实孩子对父母,爱也是竭尽全力,满满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是有点残酷的,相对于单纯的孩子,他们无条件的接受父母,对在孩子无条件爱你的年纪,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对孩子不要有语言暴力,“你是个废物”,“我怎么生了你这种垃圾”,“你给我住嘴,丢人的东西”。这些看似父母很随意的话语,是伤害孩子的“利器”,孩子无论何时都想要妈妈抱抱,得到父母的肯定,不要把伤害孩子的语句,当成一种教育。
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非常的委屈,而且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安抚妈妈的情绪,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的情商非常的高。
因为孩子觉得妈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即使受委屈被骂的时候,第一时间能够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妈妈,这样会让自己有安全感,而不害怕。
第1点就是孩子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希望妈妈能够安慰一下自己,不要再骂自己了,第2点就是孩子知道条件错误了,只是他不会表达语言,所以就会用哭泣的这种方式去找妈妈,第3点就是,孩子可能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那种慌张,所以需要我妈妈的这种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