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伦理、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医学等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它上起传说中的轩辕氏,下至汉武帝,纵贯三皇五帝至秦皇汉武的历史全程,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叙事完整,作者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纪传体,《史记》又不同于以前史书所采用过的编年体或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内容。这是史学体例上影响极为深入深远的创举。此后,从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来所修正史,基本上都沿袭《史记》体例。
《史记》规模宏大,全书共130篇,按编排顺序,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孔子世家》与《陈涉世家》例外,30篇,列传(其中包括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70篇。
书影
《史记》的文学价值很高。它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人物。笔下的人物大都写得栩栩如生。主要通过人物的主要活动、事迹予以表现。《项羽本纪》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郑板桥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作者正是抓住这三件事,人物活动的三个场面,以同情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这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在八年之间骤起骤竣的悲剧人物。突出了他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之,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所悟,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清一代词宗李清照曾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的怀念。
《史记》在运用语言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语言大师之一,其语言感情充沛,精练准确,通俗传神。例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竖子不足与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等妙语佳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有的已演变成成语,常为后人所用,如:“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还有人们常说的“霸王别姬”、“鸿门宴”等剧本也出于《项羽本纪》。
《史记》以其卓越的成就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文学上,司马迁把我国的历史散文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唐宋古评论家无不标举《史记》为典范,明清古文家无不熟读《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巨大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和精辟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