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家的恶客怎么样

2025-04-24 08:32: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从这本书走进了木心先生的文字世界,对于木心先生原本是十分的陌生,对他的认识都是从别人的文字中得来的,《南方周末》曾在木心去世前后有过长篇报道,还有陈丹青写下的对木心的文字和梁文道对于木心先生的记述,从中看出了木心先生是学贯中西并在文字中清晰的存在着中文和西学的深厚传承,就像梁文道说的,木心先生是一个“局外人”,许多人起初根本从不清楚这位作家究竟是台湾作家还是海外作家,大家从他的作品中读不出来“圈内”的印记,一时间仿佛都时空错乱了。木心的作品很中国,但他的时间又很西化,在这样的中西合璧之下,他的文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与众不同却又似曾相识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和观点,但其文笔又流露着中文书写的一脉相承,读木心的作品令人兴奋、令人满足。 读木心的作品是一件艰辛的事情,古文的根基让读者自叹文化的不如,如果精益求精的看这本书,手边需要备着一本字典,许多字需要查字典,许多词需要明确其真正的内涵,木心先生用字用词的讲究从此也可见一斑,木心考究的文字也需要读者如此的精益求精,只有明确各种蹊跷才能品出木心的味道,木心先生的去世是一位文字艺术家的离开,读木心的作品对读者是一种训练,既是文学素养的训练也是文字内涵的训练。 陈丹青曾说听木心讲课是一种“二次教育”,他对文学的理解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考量。这种个人化的见解对读书的人来说十分重要,从同一文本中读出的不同东西是体现作者功力的最好方式,木心的作品对于所有读者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再教育。就这本书来说,更多的是木心先生的杂文,但在文字之间自然流露出来了作者的文学功力,无论是引言的运用还是比喻的借鉴,木心的作品中许多的名人名言都非人云亦云那种,但配合在其文章中都有恰到好处的作用,看到这些名人名言,有些读者会一带而过,有些读者会追根究底,两者本无优劣之分,只是对于文本有不同的态度,但我想若是能查阅一二还是能收获更多,也不枉木心先生写下的文章。 最有趣是的这本书最后的两篇文章都是取自《二拍》的文言文,按照木心的说法其中或有删改,“如果两者逐句对照看着,自可明取、舍、改、添之所何事。甚幸。”这就是木心留给读者的后记,至于读者是否能得其幸就见仁见智了。 走进木心的文字中,是迷途也是正解,有曲折小径也有康庄大道,作者只留下了条条大路的路标,而方向在读者的心中,他的文字世界是无限的,究竟走到何处,是读者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