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传染发病为主的剧烈传染病。该病毒不仅血清型多,而且自然界中带毒动物多、毒株易变异,这为禽流感病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家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具有疫病传播快、发病致死率高、生产危害大的特点。二十世纪全世界共发生了17次较大规模的禽流感,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禽流感的发病频率加快,传播范围更广。特别在近十三年中,全世界已发生了11次较大规模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不仅对家禽业构成了极大威胁,而且属于A型流感病毒的禽流感的某些强致病毒株,也可能引起人的流感,因此这一疾病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一、禽流感病原及其特点
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属的成员,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不同,流感病毒分A、B、C三型。A型主要感染禽类,但人和多种陆生和水生哺乳动物、禽类带毒,B型和C型主要感染人。禽流感病毒根据其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差异性,依血凝素不同有15种之多;依神经氨酸酶不同有9种之多,而它们之间相互组合后,可以产生100多个血清型的毒株,各血清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且毒株之间不仅常发生变化,而且各毒株之间的致病力及病变也不一。如国内鸭、鹅在2000年以前常携带病毒而不发病,但此后鸭、鹅也发生高致病力禽流感。在目前已知的100多个禽流感毒株中绝大多数是低致病力毒株,具有高致病力毒株主要集中在H5、H7两个亚型,H9亚型的致病力和毒力也较强,但低于前两型。在国际上,凡发生H7、H5亚型禽流感的家禽,必须扑杀,欧美国家对H9亚型引起的发病也采取扑杀措施。从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情况看,致病的毒株主要有H5N1、H7N3、H5N9、H5N8、H5N2、H7N7、H7N4、H5N2、H7N1。我国2000-2003年对禽流感流行毒株进行调查,共收集107株禽流感病毒,其中H5N1有95株,H9N2有11株,H7N2有1株。因此我国禽流感疫情主要由H5和H9两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这为禽流感的疫苗生产和免疫提供了依据。
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其抵抗力较弱。日光、干燥、加热、多种消毒剂均对其有杀灭作用。如加热60度病毒10分钟、加热70度2分钟即可灭活。在直射的阳光下40-48小时可灭活病毒。氢氧化钠、消毒灵、百毒杀、漂白粉、福尔马林、过氧乙酸等多种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可有效杀灭病毒。堆积发酵家禽粪便,10-20天可全部杀灭病毒。禽流感病毒对低温和潮湿有较强的抵抗力,存活时间较长。粪便中的病毒在4度温度下可存活30-35天,20度下存活7天;病毒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在凉爽潮湿的自然环境中病毒的存活时间也较长,常可从有水禽活动的湖泊及池塘中的水中分离到禽流感病毒。
二、禽流感的流行及其症状
禽流感多发于冬春和秋冬交替季节,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但发病3-4天的种禽蛋中可以分离出病毒,经蛋带毒而呈垂直传播。发病的传染源可来自感染和发病的家禽,也可来自于野生鸟类及迁徙的水禽等。病原通过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污染环境和饲料、饮水,经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是感染的最主要途经。
家禽感染禽流感的潜伏期由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表现的症状因禽种、年龄、毒株致病力、继发感染与否而不同。家禽发生禽流感一般没有特征性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停止采食,羽毛松乱,母禽产蛋量下降15-70%不等。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表现呼吸困难,鸡冠疳紫。病禽流泪,头和面部水肿。部分有神经症状,头颈扭转,共济失调。病程稍长的多伴有继发感染。强毒株引起的急性暴发可不见明显症状而大批死鸡,死亡率可达80-100%。非急性暴发的死亡率10-50%不等。
综合近几年禽流感的发病情况,家禽发生禽流感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某一区域内发生禽流感,虽禽流感的病毒血清型很多,但引起发病的病毒毒株相对单一,很少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毒株共同作用。二是发病的损失程度除病毒毒力外,还与家禽种类有关。对鸡敏感的对鸭、鹅不一定敏感。三是同一禽种,高产快长的良种家禽比地方品种家禽敏感。四是家禽日龄。老龄鸡抵抗力强于青年高产蛋鸡。五是家禽健康状况。家禽的群体健康状况好则发病损失小,发病反应程度轻于病弱家禽。六是受应激情况。未受应激影响的家禽反应小于受应激的。七是继发感染与否。家禽单纯患禽流感病而没有继发感染,其损失小于继发感染的家禽。如果发生禽流感,早发现、早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可有效降低发病损失。八是快大肉鸡对H9亚型疫苗免疫的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有待深入研究。九是新城疫抗体水平较高的鸡群,发生禽流感时比抗体水平低的鸡群损失小,这可能由于新城疫免疫产生的干扰素作用于禽流感病毒的结果。
三、防治措施
达菲预防,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