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中国的盐业体制改革也慢慢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1990年的税改方案,盐税被取消了,改为资源税和增值税。但还是有一大批人在贩卖私盐。究其原因主要为:
1、盐产量远远大于实际需要,大量剩余的无销路的盐堆在盐厂无路可销。虽然盐目前仍是计划经济模式,但仅对于盐业采购、销作计划,而对于生产,由于盐的价值低廉,经济利润不高,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与计划,而盲目生产制盐,经过了九十年代初的盐荒时期后,随着制盐工艺的改进,各大小盐厂的盐产量逐年上涨,而每年采购计划与实际用盐需求相距甚远,以至许多盐厂为了减轻负担,减少库存,从而通过有部队背景的企业及各类私营企业、个人,避开监管部门,将大量计划外的未经检验的盐产品大量运出销往各地,由于是私下贩运,其流通渠道不论工业用盐单位还是食品加工用盐单位,都无孔不入。就这是现代“私盐”的主要由来。
2、因政策缘由,目前各地的盐业公司垄断了食盐的销售,生产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加上食盐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导致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利益倒挂,既损害生产企业利益,影响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生产企业的壮大发展。不少生产企业在盐业公司的“盘剥”下微利生存,甚至亏本经营。而用盐企业同样也受制于盐业公司,致使企业用盐成本高企。因此,不论是盐厂还是其他用盐单位,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绕过盐业公司进行盐产品的营销。这也是“私盐”大量流通的缘由主因之一。
3、食盐定价过高,其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一个数据是:全国来说,一般食盐出厂价格大约为400元/吨,但最终销售价格却为1700到2000元/吨。(2005年数据资料)就是说,经盐业公司独家垄断转手后,食盐价格飙升了,在这里,除质疑盐业公司赚取大块利润的正当性外,对食盐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否合理也要进行诘问。
4、按计划经济的模式,盐业公司掌握着生产企业赖以生存的计划权,等于掌控了生产企业的“命门”。生产企业一方面饱受盐业公司的“盘剥”,但同时又不得不与盐业公司搞好关系,有媒体将两者关系比喻为“地主与佃农”的关系,可谓形象传神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