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作者是谁

2025-04-28 12:40:2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作者是杨逸畴。

杨逸畴,男,68岁,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

扩展资料:

杨逸畴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

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从温婉的江南到粗犷的青藏,杨逸畴先生走了一条常人认为不常规的路。

如果让他回忆起江苏(图库)常州那方鱼米之乡的故土,高大结实的身材,黝黑的肤色,却在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是一个老青藏。确实,自打1959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

杨逸畴先生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浇灌在了这片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书写了自己硕果累累的科学旅程。

相关介绍: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派镇大渡卡村(海拔3000米),经排龙乡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在藏南地区靠近印度阿萨姆邦的地方),主体在墨脱县。从墨脱县甘登乡多卡村往上,一直到米林县派镇加拉村,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

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远远大于全球第二的帕隆藏布大峡谷、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

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

汇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许多河段两岸岩石壁立,根本无法通行,所以至今还无人全程徒步穿越峡谷。相比其他三条大峡谷,谷地中都有路相通。

科罗拉多大峡谷,游人可乘牲畜在谷地中穿行游览;科尔卡大峡谷,游人可徙步沿谷地旅游;喀利根德格大峡谷,谷地中村庄星罗棋布。

沿谷地的小路是当地发展徒步旅游的主要路线。就水道而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段,河水平均流量达4425m³/s,远远超过67立方米秒的科罗拉多河和另外两条河流。

其河流流速高达16m/s,水流湍急,这是因为雅鲁藏布江从接近大峡谷入口水面海拔2910米跌落到流出西藏自治区155米。

只有500多千米的距离就跌落了2755米。跌水相连,至今未有人能漂流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其水流的险恶程度也远在诸峡谷之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逸畴

回答2:

作者是杨逸畴,男,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

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

从温婉的江南到粗犷的青藏,杨逸畴先生走了一条常人认为不常规的路。如果让他回忆起江苏(图库)常州那方鱼米之乡的故土,高大结实的身材,黝黑的肤色,却在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是一个老青藏。

确实,自打1959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杨逸畴先生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浇灌在了这片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书写了自己硕果累累的科学旅程。

扩展资料

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在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真不愧“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

回答3:

作者是杨逸畴,男,68岁,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

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

从温婉的江南到粗犷的青藏,杨逸畴先生走了一条常人认为不常规的路。如果让他回忆起江苏(图库)常州那方鱼米之乡的故土,高大结实的身材,黝黑的肤色,却在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是一个老青藏。

确实,自打1959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杨逸畴先生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浇灌在了这片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书写了自己硕果累累的科学旅程。

扩展资料: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根据科学考察得到的结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江水的冲刷形成的。

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以其深度、宽度名列世界峡谷之首,更以其丰富科学内涵及宝贵资源而引起世界科学家的瞩目,世界最大降水带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因此这里是地球系统中层圈耦合作为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实验室。

峰与拐弯峡谷的组合,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十分罕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奇观。其实,大拐弯峡谷是由若干个拐弯相连组成的。

峡谷北侧的加拉白垒峰也是冰川发育的中心,其东坡列曲冰川是一条大型的山谷冰川,从雪线海拔4700米延至海拔1850米高。

回答4:

杨逸畴,1935年4月7日出生,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荣获中国科学院野外先进工作者、竺可桢野外先进工作者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他先后出版科学论著二十余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科普文章百余篇,在青藏高原地貌科学研究、高原与大峡谷地貌的形成和沙漠环境演变的研充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