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瀛洲”象征着炼丹求仙之所台湾作为我国的重要领土,自古以来就受到了官方的重视,“台湾” 这一名称出现在历史之上不过三百余年,而在这之前,不同的朝代于台湾有着不同的称呼,最早在夏商之时,就已经有了对台湾的记载。而古人对台湾的称呼具体有:其一是秦朝的“瀛洲”,象征着炼丹求仙之所;其二是“东鯷”,是徐福求仙之后的延续;其三是“琉求”,意为一片珍珠般的岛屿;其四是“埋冤”,是对过逝者的怀念。
“瀛洲”来源于徐福求仙的记载,在徐福的求仙之途中,一共有着三座仙山,分别为蓬莱、方丈、瀛洲,而瀛洲就代表着台湾,这时候的台湾,获得的是一种飘渺的仙气,是一种隔海相望的想象。
徐福的求仙之途并不顺利,甚至为此返航。而古人相传徐福就是居住在了瀛洲,并进行了不断的繁衍生息,在汉代,人们将其称为“东鯷”,并且在那个时期,已经有了和大陆的来往。此外,在汉代之时,更有对台湾细致的划分,将其分为三部分,分别名为“东鯷”、“夷州”、“澶州”。
“琉求”起源于隋炀帝“流虬”的称谓,并因为避讳而成为“琉求”,这是帝王的一次感叹,也象征着当时的台湾以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在宋元时期得到了称谓的延续。
在明代,许多的人前往台湾却因为过于劳累、水土不服而死亡,于是,那些幸存下来的人就将台湾称为“埋冤”,就是一种对那些已逝者的怀念,也代表着一种不幸与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