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中秋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 银色的光洒向大地。在这气候宜人, 幽静的夜色中, 人们团聚在一起, 观赏皎洁的月亮, 向孩子们讲述那嫦娥奔月, 桂树和玉兔的神活故事。
如果这一天乌云遮月, 天色黯然, 令人失望! 但意味着我国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之时, 雪花纷飞,又令人兴奋。
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早已为人们关注。久而久之, 在许多地方, 八月十五夜若乌云满天, 往往正月十五日就会出现雪花飘飘的现象。于是人们总结出:“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天气谚语, 被广泛流传下来。
当然, 大气的韵律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它的成因、条件、表现等等许多方面,还没有搞得很清楚, 这种规律性也不是在每个地方、每个年份都能够对应得上。
现在, 许多气象学家正在对大气的韵律活动和它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于长期天气预报工作的开展, 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
“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 也就是说, 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 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 元宵节前后, 又会有冷空气入侵, 形成“雪打灯”的局面。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 正是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站根据这条谚语, 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 把它用于长期天气预报, 取得了良好结果;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 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
◆ 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
相距150天的两个节日天气间,为什么会有相互关系呢? 原来, 这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地球的大气, 好比一个大型的乐队, 风、云、雨、雪、雷、电、雾、霜, 就好像这个乐队演奏出音色丰富的乐章。许多研究工作表明, 在各种物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大气演奏的这部大型乐章, 也表现出有一定的“节奏感”。
就是说,某种天气过程, 某个时刻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一定条件下,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明显起来, 或因季节不同而以其它形式表现出来, 就像乐曲里的节拍一样, 表面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直接的演变关系, 实际上却是有一定的联系。气候学中把这种大气中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就叫大气的韵律活动。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如果出现阴天或是下雨等情况,那么,到了来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可能就会下雪。
扩展资料
资料显示,2006年农历中秋节当天北京等地区阴天转多云,中秋节晚上开始云遮月,后来多云转晴。200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凌晨大雪纷飞,中午后雪逐渐停止,但仍为阴天到多云天气,寒风呼啸,正好再次验证了这句农谚的准确性。
今天是元宵节,有句谚语叫“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它的意思是如果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是多云遮月,那么往往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就会雪花飘飘。今天这句谚语得到了印证。
根据天气预报,今天会有一场小雪降临,而记者查找了天气资料,发现去年中秋节当晚确实是多云的天气。相距约150天的两个节日天气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互关系呢?原来,这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说明,某种天气过程,在某个时刻表现得比较明显,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明显起来,或因季节不同而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云遮月”和“雪打灯”通常是与冷空气活动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就造成了“云遮月”的现象,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而形成“雪打灯”。因此,“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条谚语,正是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反映。不少气象台根据这条谚语,研究了冷空气活动的5个月左右的韵律关系,把它长期用于天气预报,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当然,大气的韵律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种规律性也不是每个年份都百分之百准确的。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谚语说的是如果八月十五那天夜里,乌云密布,阴雨霏霏,那么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就会出现雪打灯的天气。这句谚语揭示的是雨雪天气存在着150天左右的韵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