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和李光弼。
1、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后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
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
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扩展资料:
平定“安史之乱”的其他功臣介绍:
1、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唐朝中期名臣。
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
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
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2、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年9月27日),铁勒仆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将。
安史之乱爆发,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封为丰国公。交好回纥部落,出使回纥借兵,出嫁二女和亲回纥。
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46人为国捐躯,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领朔方兵马驻守汾州,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封大宁郡王。
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骆奉先等人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为惋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光弼
百度百科——郭子仪
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个唐朝著名将领分别是谁?
答案: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和李光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