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法的产生背景

2025-04-15 13:30: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汇率及其波动固然与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有关,但它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上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的影响,而与各国的国内市场状况并无显著关系;
(2)汇率的形成与波动不仅受国际市场状况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各国经济政策和人们预期的影响。例如,在当今世界上,贸易壁垒和外汇限制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国家非贸易性官方汇率制度的存在,货币汇率与其实际购买力相去甚远;
(3)国际上的经济往来并不限于商品交易,还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国际信贷,国际投资等资本交易,后者的状况对汇率的形成和波动也有很大影响,却不属于货币购买力的范围。由此,汇率的形成只是部分地与货币购买力有关,因而无法准确地反映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差别。
既然汇率换算法不能准确地进行国际比较,就需要嗣一种更勾有效的方法来代替汇率换算法,购买力平价法应运而生。从60年代后半期开始,联合国统计司、世界银行、美国宾州大学研究组吸取了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决定采用购买力平价法逐步开展国际问生产、收入的支出总量的比较,从而揭开了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ICP)的序幕。所谓购买力平价法,是指在国际比较项目中。通过价格调查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基础.测算出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真实比率,即货币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以取代官方汇率。从而顺利实现国际比较的一种方法。尽管购买力平价法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其理论框架和具体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已基本获得国际统计界和经济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