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025-04-04 20:21: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什么是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图片源于网络)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各种好处

首先,对孩子来讲,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获取新知识、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也属于智力发展的核心;对教师来讲,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更加高水平的教、学平衡,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刻不容缓。当然,习惯不是三两天就能养成的,更何况数学思维习惯,它的养成需要落实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从思维品质的形成开始。

三、培养数学思维逻辑的三大途径

1.设疑,激发孩子的思维

孩子们都具有好奇、质疑、求知欲望,根据这一特征,在生活中涉及到有关数学的问题时,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给孩子机会让他思考应该如何计算,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维。

当然,刚开始,孩子的数学思维是模糊的,家长在不断地设疑过程中,会让孩子有一种感觉,数学是一个可以方便解决问题的东西,只要孩子保持这个好奇心,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引导了。

2.创境,给孩子营造思考空间

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孩子学习的重要的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孩子主动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教孩子区分"元、角、分"时,设置具体情境,让孩子售货、购物、算钱、找钱。这样的环境让孩子不会感到枯燥,同时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作用。

3.引导发现,促进营造思维空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动力之一。发现问题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白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时,家长要扮演的角色,同样是需要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如何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让孩子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