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看,农田基质逐步均一化,原有零星景观被整理为农田景观,农田斑块规则、平整,廊道相连、通畅,廊道的功能提高、面积减少,整个农田景观更加稳定、健康。因此,采煤沉陷地复垦农田景观格局恢复应利于生产,保障最优的生态经济效益。
复垦农田作为人工干扰形成的景观,不同于自然景观,需要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各种生态流的交换,更需要构造合理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格局,提高生态流的交换效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煤矿区农田景观重建的核心是如何合理设计物流通道、物种栖息地,完善物种生态位、建立食物链,实现能量与物质良性循环。
(1)复垦农田生产力保持稳定和提高:沉陷农田恢复的重要标准就是生产力。作为沉陷农田可以复垦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按照我国复垦的有关规定,应该优先复垦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如果复垦农田生产力下降,则在煤炭资源枯竭后,不能保障矿区持续发展。
(2)复垦农田景观格局与环境保持协调、适合:复垦农田生产力受恢复后的农田景观格局所制约,如果复垦后农田景观不能与其周围的景观格局相融合和结构、格局不合理,则会增加流的阻力,提高农田生产成本,或降低农田产量,从而降低农田生产力,应该克服农田产权的限制,保持复垦农田景观格局的协调与适合性。
(3)复垦农田基质恢复期短:复垦农田生产力也受恢复后的农田基质制约,如果复垦后的农田基质条件差,则土壤肥力恢复时间长,存在严重的农作物生长障碍,增加复垦后的农田基质改良成本,同样影响农田生产效率。
(4)复垦农田景观格局尽量现代化:从一般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看,随着科学技术的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逐步集中连片和集约配套发展,在资金许可的条件下,应尽量满足景观现代化的要求,调整廊道结构和格局,持续利用矿区各类资源,避免复垦中的“功能折旧”现象发生。
(5)保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复垦后农田种植结构组织的合理性和农田边界防护林结构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农田生物多样性,关系到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48]。因此,农田生物多样性同样是其景观恢复不可或缺的标准。
(6)尽量体现农田景观美学性:农田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农田景观也是人类休闲观光资源的重要补充,提高农田景观的旅游服务功能,不仅可以弥补人们生活中的不足,改善人居环境条件,而且也能够增加农田经济收入,如河北省安国市伍仁桥镇农田景观格局就充分体现出其美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