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期间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少于20分钟的将处警告或者200元罚款,并对驾驶员违法行为记2分。
用于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国家有规定须安装行驶记录仪。因此,民警在执勤时,可以对可疑车辆的行驶速度、连续驾驶时间以及其他行驶状态信息进行检查。发现违规的就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另外,疲劳驾驶除了和连续驾驶的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人的体质、精神状态、生活饮食状况、睡眠多少、是否患病等因素也密切相关,因此,如何认定疲劳驾驶目前在国际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扩展资料:
机动车的转向器、灯光装置失效时,不准被牵引;发生其他故障需要被牵引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须由正式驾驶员操作,并不准载人或拖带挂车;
宽度不准大于牵引车;
用软连接牵引装置时,与牵引车须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
制动器失效的,须用硬连接牵引装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一,现行法律认定
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期间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少于20分钟的将处警告或者200元罚款,并对驾驶员违法行为记2分。
用于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国家有规定须安装行驶记录仪。因此,民警在执勤时,可以对可疑车辆的行驶速度、连续驾驶时间以及其他行驶状态信息进行检查。发现违规的就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另外,疲劳驾驶除了和连续驾驶的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人的体质、精神状态、生活饮食状况、睡眠多少、是否患病等因素也密切相关,因此,如何认定疲劳驾驶目前在国际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疲劳驾驶的技术认定
1、从行为被发现前24小时内,计算驾驶人驾驶车辆的累积时间,若超过8小时,并有疲劳驾驶外在表象的,则符合疲劳驾驶条件;
2、通过调查,确认驾驶人有由于其他原因体力消耗过大或者睡眠不足,行车中困倦瞌睡、四肢无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处理路面交通情况时仍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虽然累积时间没超过8小时,仍可认定为疲劳驾驶。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行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信息代码》第三部分事故原因分类与代码说明中,“疲劳驾车,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26条第九款的规定。
这里的疲劳是指驾驶员每天驾车超过八小时,或者从事其他劳动体力消耗过大或睡眠不足,以致行车中困倦瞌睡、四肢无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处理路面交通情况的。”
按照这一概念,“疲劳驾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必须是驾驶机动车的人员;
2、必须在道路上行驶时;
3、每天驾车超过8小时,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体力消耗过大或者睡眠不足,行车中困倦瞌睡、四肢无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处理路面交通情况时仍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
同时具备以上三个要素,就构成“疲劳驾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1.疲劳是由于体力或脑力劳动使人产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失调的现象。驾驶疲劳是指驾驶车辆时,由于 驾驶作业引起的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的疲劳以及客观测定驾驶机能低落的总称。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疲劳状况下运行,它是许多重大交通事故的根源。
①生理症状
疲劳产生的开始,只是从事劳动的那一组肌肉感到疲倦,如果继续下去,疲劳就会四周蔓延,从而使全身感不适,进一步发展则感到周身酸痛,精神恍惚。
驾驶员产生疲劳后,生理机能下降,随之出现一些症状。如头重、心跳加快、脉搏加速、手脚酸痛、气喘、胸闷、口渴、食欲不振、叹气、打哈欠、频繁眨眼、表情变化少、眼睛发红发干、视觉模糊、耳内轰鸣、感觉烦躁恍惚,分辨不清方位等。
②③心理症状
驾驶员产生疲劳后,他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疲劳后引起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视野逐渐变窄,漏看错信息的情况增多,反应迟钝、判断迟缓、动作僵硬、节律失调、思维能力下降、头脑糊涂、忘记操作规范、精神不振、郁闷嗜睡、自我控制能力减退职、容易激动、心情急躁或开快车。
2.疲劳产生的原因
①睡眠
缺少睡眠,很容易发生疲劳。成年人一昼夜至少应睡7-8小时。此外由于人的睡眠受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如果睡眠的时间不当或睡眠质量不高,也会引起疲劳。
国个睡眠临床研究机构调查了6000份单个车辆和两辆车辆碰撞事故的报告,发现车辆碰撞的高峰时间是在午夜到清晨之间,以及白天下午一时至四时之间。这两个时间段,与正常睡眠的人想打瞌睡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因为 人体的生理昼夜节律使我们无论缺乏睡眠与否,在人一天的生物钟特定的时间内,都会受至瞌睡的侵袭。
②驾驶员的身心条件
驾驶员的身心条件,包括驾驶员的身体状况,年龄大小、性别、经验多少、技术高低、性格等。一般来说,年轻人容易感到疲劳,也容易消除疲劳;老年人的疲劳,症状不明显、但消除能力弱不禁风 ;体弱者容易产生不易消除;驾驶技术熟练者,不易产生疲劳。
③驾驶操作中的因素
驾驶操作过程中,车内环境、车个环境以及运行时间等因素都与疲劳的产生有关系。
车内环境如温度、湿度、噪音、振动、照明、粉尘、有毒物质、以及车工内座位、靠背等,都对联大脑皮层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人的劳动力产生龙活虎不良影响,导致疲劳产生。
车外环境如气候条件、道路条件、交通条件、交通设施条件、时间条件等。若驾驶员在道路上行驶时,道路能见度低,没有交通标志、行人拥挤、自行车多、交通阻塞,意外被超车、道路崎岖不平等,这些都能使驾驶员的情绪紧张、并付出较大的体力,驾驶员容易疲劳。
④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是指社会气氛、群体气氛、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对驾驶员的疲劳特别是驾驶员的心理疲劳有很大的影响。
驾驶员的家庭关系对他的影响深入而持久。家庭关系处理不好,会导致驾驶员心理失调,行车烦躁不安,思想迟钝、处理情况不准确、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身心极易产生疲劳,肇事的可能性增大。
驾驶员的领导,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交通安全以及驾驶员本身的心理疲劳都有很大影响。同事之间关系紧张,工作上互不支持,必然会产生消极情绪、不愉快、猜疑、悲观、忧郁等,造成心理紧张,也容易产生心理疲劳。
3.疲劳驾驶与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表明,驾驶员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死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的事故统计揭示,因疲劳产生的事故约占1~%.法国国家警察总署事故报告表明,因疲劳瞌睡而发生车祸的,%,%。我国疲劳驾驶情况也比较多,如有的驾驶员因陋就简某种原因昼夜行车,为了追求利润、昼夜兼程,不顾第二天有行车任务、通宵达旦玩扑克、打麻将、跳舞、引起精神怠倦,致使第二天出其不意车呈疲劳驾驶,遇到紧急情况,不知所措,造成事故后悔莫及。
由于疲劳很难明确判断,所以,实际上因疲劳发生的事故比现有统计的数字大。试验指出,驾驶员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两小时后,生理机能便能进入睡眠状态;30~40秒后,出现抑制高级神经活动的信号,表现欲睡,主动性下降。在一般情况下,驾驶员一天行车超过去10小时以上,或前一天睡眠时间不足4~5小时者,事故率必然高。
认定交通违法行为,除了根据具体的违法行为构成要素判断外,还必须考虑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有法律明确规定。
疲劳驾驶是我们以前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规定的违章行为,在《交通安全法》中,已经没有这个违法行为名称了。为了更准确规范地认定和处理因驾驶时间过长造成的安全隐患,《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2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不得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可见,现行规定只有“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违法行为种类,至于其他诸如休息20分钟以上依然疲劳或者还没有连续驾驶达到4小时等行为,均不属于交通违法。如果你们在办案中查实具有上述法定行为特征,可以认定并依法处罚;如果该驾驶人并没有连续驾车4小时以上,那就不能认定。
私家车得靠“自己承认”,营运车辆可以检查行驶记录仪。
(1)用于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国家有规定须安装行驶记录仪。因此,民警在执勤时,可以对可疑车辆的行驶速度、连续驾驶时间以及其他行驶状态信息进行检查。发现违规的就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2)不少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出了事故,都是由于驾驶员疲劳驾驶,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但如果驾驶员自己不承认的话,交警就很难确定了。尤其是非营运车辆,驾驶员承认自己疲劳驾驶的少之又少。
疲劳驾驶的处罚:
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期间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少于20分钟的将处警告或者200元罚款,并对驾驶员违法行为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