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这个人物都无疑是个悲剧角色.陈宫这个人头脑清楚,在大事上几乎从不犯糊涂.而他惟一犯糊涂的一次,就是投错了主公.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上作者曾经不止一次地重复: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只可惜,陈公台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在当时那个大纷乱大混战的东汉末年社会背景下,陈宫选择吕布也实属无奈之举,放眼当时的天下,董卓新亡,袁绍雄居河北,手下谋士武将一箩筐,根本就不缺他陈宫这块料.而且绍本人"外宽内荏,有谋无断."陈宫本人也根本看不上这样一个主子.而淮南的袁术,如曹操的话说就是"冢中枯骨."不足道哉,袁术从孙策手中得到那块传国玉玺,就认为天下是他姓袁的了,整天捧着一块冷冰冰的石头做着美梦.像这样的主子,陈宫肯屈就吗?而皇叔刘备算是胸有大志,礼贤下士了吧?可刘备在当时连块闹革命的根据地也没有,而且论实力,他根本算不上一个割据势力.我想陈宫在当时也根本没把他列入考虑范围.另外如刘表,刘璋,张鲁,公孙度等人,更是不值一提.那么这最佳的人选就是曹操和孙策了.孙策是江东豪杰,不世出的人才.他手下能人才俊极多,从这一点上说他的情况又像袁绍.而陈宫若去了江东,同样显示不出他陈公台的能力.那么最后剩下的只有曹操和吕布了.如演义中所记载,陈宫放弃县令这个土皇帝不当却同曹操这个通缉犯一道奔赴前程,可见陈宫是真想在那个乱世中有一番大作为的.然而,阿瞒在错杀吕伯奢全家之后,冷不丁来了那么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豪言壮语,就因为这一句把陈宫给惊醒了.他发现他同曹操根本就是两条道上的人!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词说就是陈宫和曹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本不同!陈宫当初之所以肯一起同曹操出逃,就是看中了曹操能干大事,日后能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他相信曹操的人品,更因为曹操刺杀过国贼董卓而宁愿相信曹操是有一颗"仁爱之心"的,可万万没想到,曹操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在他吃惊之余,他就决定不再追随这个人,而弃他而去.
其实陈宫投奔吕布,也是无奈之中的上策.吕布杀了董卓以后,继承了董卓旧部相当一部分势力,可以和李榷,郭汜等分庭抗礼.另外吕布本人只是一介武夫,谋略不足,但战争经验十分丰富,他手下既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而且又有一块不错的"根据地".就是缺少一个像样的谋士.而陈宫在这个时候投奔他,肯定是下策之中的上上策.因为在这里,陈宫可以发挥他近乎全部的才能和智慧.虽然选择的主公不太理想.而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陈宫是缺乏长远眼光的,因为一支势力最重要的就是领头的人要"行".但吕布不行,吕布本人缺乏雄才大略,更没有发现重用充分使用人才的能力.眼下吕布尽管对陈宫几乎言听计从,但日后吕布集团是一定不会有大出息的.而只能坐吃山东根据地的老本.甚至连老巢也守不住.所以最后白门楼之役吕布陈宫被双双绞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而熟愁这段史实的读者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曹操在白门楼城下对是否杀吕布这一问题曾有过短暂的犹豫,因为吕布毕竟是一员不世出的骁勇之将,而曹操是爱惜人才的.后来在刘备的提醒和怂恿之下才下决心杀死他.而轮到陈宫时,据正史记载:下邳败,(陈宫)为曹操所俘,宫求即就戮,从容赴死。为什么陈宫会这样?前面我们提到,陈宫是看不惯曹操的残忍和处世手段,看不惯他的为人,所以只求一死.而且要求马上就死,一刻都不许耽搁.陈宫这样是有他的原因的,也就罢了.可为什么曹操竟也马上同意了?我想曹操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知道此时就算说什么也不会让陈宫回心转意的了,尽管他从心里爱惜这个人才.就算此时他不杀陈宫,而陈宫也会另投奔他人,日后再与他为敌.像陈宫这样的人才若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就必杀之而后快.这就是曹操的处世哲学.所以陈宫其实也是看到了自己只有一死,别无他途.所以才要求曹操"即就戮,从容赴死."
陈本来是打算跟随曹操的,可曹操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还是杀死了吕伯奢,还说宁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陈觉得曹太狠毒,所以就一个人走了。后辅助吕布和曹操作战,多次设计打败曹操,因吕布不听其言,最终失败被曹操所擒。曹操因感其救己之恩之欲释放之,但陈宫坚决不降而被曹操下令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