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1965.10.29~2007.5.13)是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中林黛玉一角的扮演者,其对黛玉这个人物传神的诠释,使她深受众多中国观众的喜爱,甚至很多观众都愿意将她和林黛玉合二为一。结束《红楼梦》的拍摄之后,她开始走上经商之路,多年的奋斗换来了过亿资产。自1999年皈依佛法后,她曾经学佛7年,其间她对慈善事业和佛教事业献出了几千万元的捐赠。2007年初她毅然放下一切,完全许身佛门,正式出家。2007年5月13日晚, 因乳腺癌在深圳去世。
位红学家利用脂砚斋的评语推出的结果是,王夫人利用元春下旨施压,让宝玉娶钗,林悲痛中投河自尽,应那一句 冷月葬花魂。
周先生说黛玉当投水而死,有这种可能.因为黛玉是"潇湘妃子",而娥皇,女英正是投水而死.此外元春归省时龄官唱《相约》《相骂》二出戏出《钗钏记》,《钗钏记》中女主角史碧桃就曾经投水图自尽,而《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不过,黛玉是否投水还需进一步研究.但她当死于春末而不是中秋节."冷月葬花魂"当是宝玉秋天回来后"对景悼颦儿"之感想,那时潇湘馆已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正秋景也.且晴雯已死于秋天,如果再写黛玉死于秋天,那就太死板了.依我看,将来宝玉和湘云分手倒可能在八月十五,所谓"寒塘渡鹤影"也,所以脂评说"用中秋诗收"."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的史湘云大约正是在月儿团圆的中秋节与贾宝玉"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
总之,黛玉死时元春尚在,贾家并未大败.她死于宝玉离家后的第二年春末夏初.
黛玉之死
在通行的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中,黛玉的死被高鄂写成了调包记后病气而死.一方面,金玉新婚;另一方面,黛玉魂归离恨天.看似荡气回肠惊心动魄,实际却大违曹雪芹本意.
在黛玉与湘云凹晶馆联诗时说:寒塘渡鹬影,冷月葬花魂.据周汝昌先生考证说,黛玉之死与"水"有关.而且,堂堂薛家的小姐居然要靠冒名顶替嫁入贾家实在可笑.在后四十回中,贾母处处流露出"喜钗厌黛"的情绪.参照前八十回,这是不可能的!从一开始贾母感情的天平就是朝着黛玉的.与宝钗相比黛玉与贾母的血缘更近,黛玉毕竟是贾家的血脉.中国古代的贵族是很看重自己家族血统的,贾母这个贵族老太太必定也是如此,她是没有理由胳膊肘往外拐的.她一直都是"木石前盟"的赞同者,否则她不会说出"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在她的心中"两个玉儿"的地位是并列的.表面上她似乎喜欢宝钗,实际则不然.她看宝钗的屋子"像雪洞一般"要给宝钗两件"体己".但鸳鸯的话却让我们知道了真相:"也不知放哪去了,日后慢慢找吧."这不知放哪去的"体己"真的是老太太所谓的"体己"吗?而黛玉呢?老太太对她的屋子显然更满意.黛玉的小屋子居然比老太太的上房还要"齐整"这在老太太心中显然认为黛玉更适合做贾府的少奶奶.一直到宝琴到了贾家,老太太问宝琴"是否许了人家".她不可能不知道宝琴早已许给了梅翰林家,之所以有此一问实在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她喜欢凤姐,喜欢鸳鸯这些人的口上功夫都相当厉害.她不喜欢木头一样的王夫人,所以对"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宝钗又能喜欢到哪去呢?
所以,诚如周汝昌先生所言,"调包记"之说与曹雪芹原意相差甚远.黛玉之死应该发生在贾母逝世之后,黛玉在贾府失去了依靠.按曹雪芹原意黛玉应该是"沉潭而逝".而金玉新婚也应该发生在黛玉死后.
在高鄂的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临终之时高叫了一声:宝玉,宝玉!你好!"话落,泪尽而逝.感人是感人,但可能吗?按前八十回黛玉的性格她根本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后来,当宝玉知道她死了根本没有提到祭拜的事.要知道,当初就连晴雯死了宝玉还写过一大篇祭文啊,金钏的忌日他还去上过香的.对黛玉,他就能如此无情?他就能连一句"茜纱窗下,卿何命薄"的祭语都不给黛玉吗?高鄂就让他如此对待"品貌世应稀"的颦儿吗?
也许,正如许多"红学家"说的.同样有运无命的秦可卿和晴雯并不薄命,因为它们死在了曹雪芹笔下
陈晓旭
陈晓旭196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