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是什么?

2025-02-23 22:40:2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传导过程

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可概括为:

1、刺激引起神经纤维膜透性发生变化,大量从膜外流入,从而引起膜电位的逆转,从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就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顺序传播即是神经冲动的传导;

2、纤维内的K离子向外渗出,从而使膜恢复了极化状态。

3、泵的主动运输使膜内的Na+流出,使膜外的K+流入,K离子的主动运输量是3:2,即流出的Na离子多,流入的K离子少,也由于膜内存在着不能渗出的有机物负离子,使膜的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和Na离子、K离子的正常分布得到恢复。

二、特点

1、神经纤维兴奋性传导的绝缘性

2、神经纤维兴奋性传导的双相性

3、神经纤维兴奋性传导的不衰减性

4、神经纤维兴奋性传导的相对不疲劳性

5、神经纤维兴奋性传导的高速性

扩展资料

神经纤维基本特点

1、全或无

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

2、不能叠加

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因此动作电位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上的叠加或总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神经传导

回答2:

一、传导过程:
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二、特点:双向传导

回答3:

传导过程:在静息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当受到刺激时,在刺激点上变为 膜内为正膜外变负,产生兴奋。邻近的未兴奋部位膜外的正电荷向兴奋部位移动,膜内的兴奋部位正电荷向未兴奋部位移动。这种在兴奋部位与相邻未兴奋部位之间的局部电流达到一定强度后,便会引起未兴奋部位产生兴奋,这样兴奋就传递下去了。而原先兴奋的部位又恢复原先的静息电位。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①生理的完整性:神经纤维的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冲动就不能通过断口继续向前传导;即使不破坏神经纤维的结构上的连续性,而用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和化学药品(如麻醉剂)等因素使局部功能改变,也会中断冲动的传导。 ②双向传导性: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纤维向两侧方向同时传导。

回答4:

1.完整性:神经纤维只有其结构和功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
2.绝缘性:一根神经干内含有许多神经纤维,但多条纤维同时传导兴奋时基本上互不干扰,其主要原因是细胞外液对电流的短路作用,使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构成回路
3.双向性:用电刺激某一神经,神经纤维引发的冲动可以沿双向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在适宜条件下,连续电刺激神经,神经纤维仍能长时间保持其传导兴奋能力

回答5:

传导是双向的,由刺激点向两端。传递是单向的,由上一个神经元到下一个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