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魔鬼三角”名称的由来,是1945年12月5日美国19飞行队在训练时突然失踪,当时预定的飞行计划是一个三角形,于是人们后来把美利坚合众国东南沿海的西太平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迈阿密,然后通过巴哈马群岛,穿过波多黎各,到西经40°附近的圣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一个三角地区,从此被称为百慕大三角区或“魔鬼三角”.在这个地区,已有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失事,数以千计的人在此丧生.从1880到1970年间,约有158次失踪事件,其中大多是发生在1949年以来的30年间,曾发生失踪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丧生或失踪.这些古怪神秘的失踪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马尾藻海”地区,为北纬20°-40°、西经35°-75°之间的宽广水域.这儿是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昼夜120-190千米,且多漩涡、飓风和龙卷风.不仅如此,这儿海深达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沟,深7000米以上,最深达9218米.
到目前为止,对“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释可归纳为如下几类:一类认为,这些失踪是由于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猜想是否是外星人的飞碟在作怪.第二类则认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异常、洋底空洞、甚至还有人提出泡沫说、晴空湍流说、水桥说、黑洞说等等,用一些奇异自然现象来解释“百慕大魔鬼三角”.最近,英国地质学家,利兹大学的克雷奈尔教授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造成百慕大海域经常出现沉船或坠机事件的元凶是海底产生的巨大沼气泡.在百慕大海底地层下面发现了一种由冰冻的水和沼气混合而成的结晶体.当海底发生猛烈的地震活动时被埋在地下的块状晶体被翻了出来,因外界压力减轻,便会迅速气化.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来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时经过这里的船只,就会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如果此时正好有飞机经过,当沼气遇到灼热的飞机发动机,无疑会立即燃烧爆炸,荡然无存.与此相反,有些人认为这些奇特的失踪现象彼此间并无联系,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大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这层神秘的面纱是否已经揭开,沿待后人的研究验证. [编辑本段]百慕大失踪者再现之谜 “时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人们通常最普遍的认识误区之一.根据科学家们判定:在通古斯陨石坠落的地区、核武器实验地区、切尔诺贝利原子能发电站附近以及其他有死亡威胁的地方,即使最精确的表也会不准.有时发生的某种不可思议的事,好像“时间断裂”一样……神奇的海洋上,似乎也时时向人们展示着时间断裂.
1海风号失踪八年再现
1981年8月,一艘名叫海风号的英国游船在“魔鬼三角”——百慕大海区突然失踪,当时船上六人骤然不见了踪影.
不料,时过八年,这艘船在百慕大原海区又奇迹般地出现了!船上六人安然无恙.
这六个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当时已失去了感觉,对已逝去的八年时光他们毫无觉察,并以为仅仅是过了一霎间.当调查人员反复告诉他们已经过去了八年,最后他们才勉强接受这个事实,当日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时,他们无话以对,因为他们只感觉过了一会儿,似乎什么也没干.
调查人员之一澳大利亚UFO专家哈特曼对此十分兴奋,因为在百慕大海区失踪的人员重新再现,这还是首次.虽然以前曾有失踪的船只出现,但无法弄清楚事情始末.尽管这六个人未能圆满回答调查人员的话,但他认为,用催眠术很可能搞清他们这次奇遇的细节,从他们身上会得到惊人的发现.
这件怪事,虽然出现了时间差异,这对于研究第I类世界和II类世界之间的时间差异问题是绝好的案例.也是对“时间隧道”进行研究的好素材.这是在诸多不明飞行物案例中,当事者产生时间丢失或产生衰老现象是同样重要的案例,引起了有关科学家极大的重视.
2失踪三十六年的气球再现
1954年在加勒比海,驾驶员夏里·罗根和戴历·诺顿驾驶气球和其他五十个参赛者参加气球越洋比赛.当时天气晴朗,视野清晰.突然,在众人面前,这个气球一下子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1990年,消失多年后的气球又突然在古巴与北美陆地的海面上出现.它的出现曾使古巴和美国政府大为紧张,特别是古巴,误以为美国派出秘密武器来进攻了呢.
古巴飞机驾驶员真米·艾捷度少校说:“一分钟前天空还什么也没有,一分钟后那里便多了一个气球.”当时古巴军方在雷达上发现了这个气球,以为是美国的秘密武器,曾一度派飞机想把它击落,最后大气球被古巴飞机迫降在海上,两名驾驶员则由一艘巡洋舰救起,送到古巴一个秘密海军基地受审.
这件怪事不但古巴人感到惊讶,连两个驾驶员诺顿和罗根也同样感到迷惑不解.这两个驾驶员说他们当时正在参加由夏湾拿到波多黎各的一项气球比赛.他们不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他们只是感到全身有一种轻微的刺痛感觉,就好像是微弱电流流过全身一样,然后一眨眼他们面前的一切包括大海和天空都变成一片灰白色,接着他们记得有一架古巴飞机在他们气球面前出现.
芝加哥调查员卡尔·戈尔曾查证过罗根与诺顿的讲话,他们确实在1954年参加一项气球比赛途中神奇地失踪,戈尔认为这气球进入了时间隧道.“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瞬间,可在地球上却已过去了三十六年,相差很大.”因此说,这是比地球时间慢的一条神奇隧道.
类似上述的案例还可以列举许多,其共同点就是失踪者再现时时间变慢.但是,也有失踪者感到时间变快的案例.
3九十三名船员骤然衰老之谜
在百慕大魔鬼三角区出现过这样的怪事,一艘前苏联潜水艇一分钟前在百慕大海域水下航行,可一分钟后浮上水面时竟在印度洋上.在几乎跨越半个地球的航行中,潜艇中九十三名船员全部都骤然衰老了五至二十年.
此事发生后,前苏联军方和科学界立即开始对潜艇和所有人员进行调查,并作出三份报告.
其中研究人员阿列斯·马苏洛夫博士认为:“这艘潜艇进入了一个时间隧道的加速管道.虽然对它仍知之甚少,不过除此之外,无其他更合理的解释.”“至于在穿越时空之际,速度对人体有何影响,我们也知道不多,只知道对人体某些部位有影响.那些船员竟在很短时间内衰老了五至二十年,却是我们前所未见的.”
该潜艇指挥官尼格拉·西柏耶夫说:“当时我们正在百慕大执行任务,一切十分正常,不知什么原因,潜艇突然下沉.”“它来得突然,也停得突然,接着一切恢复了正常,只是我们感觉有些不妥,便下令潜艇浮出水面.”“整个事件发生得实在太快了,我们连想一下的时间都没有,而当时我们的领航仪表明我们的位置已在非洲中部以东,就是说与我们刚才的位置相差1万千米.潜艇立即与前苏联海军总部进行无线电联系,联系结果证实他们潜艇的位置的确在印度洋而不在百慕大.
这艘潜艇回到黑海的潜艇基地后,艇上人员立即由飞机送往莫斯科一个实验室接受专家检查,结果发现他们明显地衰老了,典型特征是:皱纹、白发、肌肉失去弹性和视力衰退等.从使人衰老这方面看,这的确是一个悲剧,但从科学上看,这却是一个可喜的新发现.这些船员所经历的事告诉我们,可能有一个比地球时间快的时间隧道.
4海洋中漂流四十五年的士兵获救
1945年一艘战舰触雷,美国二十五名士兵漂流海上,1989年获救.
1945年在南太平洋由于遭到日本潜水艇袭击,与美国海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一起沉没在大海的二十五名美军士兵在1989年被菲律宾渔民救起.
清.我注意到有些作者提出的资料同样简短,他们明显地用加迪斯的著作作为资料来源,并且不耐烦去做进一步的核实.对新奇事物调查研究的欲望看来低得惊人.
要得到这艘船的资料并不难.纽约时报对于轮船遇难事件有着出色的报道,它先后发表过五篇有关这艘货轮的文章.据第一篇文章揭露,货轮失踪后的三个半星期内,轮船公司方面一直未能请到海军去搜索“萨达弗科”号的踪迹.文章的最后一句写道:“萨达弗科”号沿着海岸航行时,海岸上正刮起大风暴.”而加迪斯和其他作者一次也没有提起风暴之事.据其余几篇文章报道,搜索未获进展,最后于五月初大家公认这艘船已经丢失.我还发现了一篇关于“阿基塔尼亚”号远洋航轮的文章.这条船到达纽约时,“萨达弗科”号正离开港口.“阿基塔尼亚”号船长报告说,船是在他前所未见的糟糕夭气里航行的.“象热带旋风一样的大风”迫使轮船不得不返航.
我的结论是,以“萨达弗科”号作为百慕大三角发生的一件难解之谜,乃是草率研究的结果.
在我进行研究的初期,我发现了一本当时还鲜为人知的1969年版平装书,书名为《一去不返》,作者是约翰·华莱士·斯宾塞.当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其中大部分是经过改写和节略的纽约时报文章(在斯潘赛描述“萨达弗科”号轮船的一节中,有一个二十二字的句子,除了变换一个动词的时态外,与纽约时报文章中的报道完全雷同).然而,斯潘塞的书中却不见该报中最关键的一句:“‘萨达弗科’号沿着海岸航行时,海岸上正刮起大风暴.”他在报道其他几则神秘事件时也做了同样的删节.
1974年秋季,在我的手稿完成后六个月,离该书出版也还有六个月时,另外有两本关于这一题目的书问世.理查德·威纳尔写的《魔鬼的三角》和查尔斯·伯利茨写的《百慕大三角》都说到《萨达弗科》号事件是一个未解之谜.从词句上看,威纳尔的写作材料取自纽约时报,而伯利兹的则取自加迪斯的文章.他们谁也没有提到大风暴.应当说,加迪斯、斯潘塞、威纳尔、伯利茨及其他一些作者遗漏了这一关键的情节,至少也是研究中的疏忽.我在研究其他一些事件时发现,所有将这一问题写成神秘事件的作者都是仿照这种蹩脚研究方式行事的.
也许,百慕大三角的主要故事之一“埃伦·奥斯汀号”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各个作者如何处理一份并不可靠的给定“原始”资料.对大多数作者来说,不论他们是否已经知道,这一故事的出处是1914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占星家谈话集》的书,作者是鲁珀特·古尔德.以下是他的全部叙述:
“最后的,也是最奇怪的一件事就是在适于航海的环境中出现弃船的情况.英国轮船“埃伦·奥斯汀”号在大西洋中部遇到了这种情况,时间是1881年.“埃伦·奥斯汀”号派遣一小组押送捕获船的船员登上陌生弃船的甲板,并指示他们开往纽芬兰的圣约翰,那也是“埃伦奥斯汀”号的目的地.两条船在浓雾中分手了,几天后再次相遇.那条陌生船只又遭遗弃,押送捕获船的船员们和他们的前任一样,也永远消失了.
遗憾的是,古尔德没有让他的读者知道,他是从哪里得到这一资料的.为了与以后的文章对比,现将古尔德文章的基本材料列举如下:
字数统计:86
地点:大西洋中部
时间:1881
弃船的环境:适于航海
两船分离的原因:浓雾天气
第二次发现:几天后两船再次相遇,这条陌生弃船再次被遗弃
弃船的最终命运:未提及
这一故事后来又在文森特·加迪斯的文章和书中出现.他承认古尔德的文章是他书中资料的来源.加迪斯1964年的文章摘要如下:
字数统计:115
地点:亚速尔群岛以西
时间:1881
弃船的环境:一切正常,有(在暴风雨中)挣扎过的痕迹.
两船分离的原因:暴风
第二次发现:纵帆船被抛弃,新船员消失
最终命运:在第二批救援队员经劝说登上被抛弃的船只之后,又刮起暴风,使两船分开.纵帆船及其船员即不复见
在加迪斯一年后出版的书中,描述情况与他的文章不同,也与推测中他取材的古尔德的文章不同.
字数统计:188
地点:大西洋中部
时间:1881
弃船的环境:适合于航海的天气,一切正常,无任何物件丢失,无(在暴风雨中)挣扎过的迹象
两船分离的原因:浓雾天气
第二次发现:两天后,浓雾消散,船长发现被抛弃的船只.他看到它的航线飘忽不定而感到惊奇,遂命令舵工使船接近它.给予信号,而无反应.登船人员搜索了陌生船只的每一角落,但未发现有关失踪人员命运的任何线索
最终命运无法劝说“埃伦·奥斯汀”号的其余水手再次登上弃船.“埃伦·奥斯汀”号驶离时,它被遗留在后面,最后消失在地平线处.
加迪斯关于这一事件的两次说法相当矛盾.他在书中的描述比他资料来源的古尔德报道要长一倍多,主要是由于他增添了描述的细节.他告诉我们,船长曾感到惊奇,弃船的航线飘忽不定,船长给舵工下达了命令,向弃船发出信号,并搜查了它的每一个角落等.如果这一事件当真发生过,所有这一切当然是合乎逻辑的,而且完全可能如此.然而对于任何一位作家来说,他作出如此详尽的叙述,但在其引以为资料来源的著作中又没有这样的描述,这就是不正当的了.
在加迪斯的两次报道中有几处重大的矛盾,其中包括地点的矛盾.他在文章中写道:“有挣扎迹象”,但在书中写的是“无挣扎过的迹象”.这可能是由于排字工人在文章中排漏了一个“无”字,因此这一矛盾不一定是加迪斯的错误.可是,古尔德唯一提到纵帆船当时所处环境是适合于航海的.加迪斯没有丝毫根据可以说有挣扎迹象或者无挣扎迹象.两种情况的证据他都没有.关于挣扎的任何说法都会使读者以为加迪斯实际上掌握着更多的资料.
两次说法中关于两船分离时所处环境的矛盾以及救援队员人数的矛盾,表明研究工作做得既匆忙又粗糙,可靠程度很小;然而,我也不赞成将事实小说化,例如描写船长的惊奇以及古尔德书中所没有的另外一些情节.如果这看起来有些吹毛求疵,那么让我们研究一下以下有关这个事件的报道.
伊万·桑德森在七十年代出版的《看不见的居民》一书中说明,他使用加迪斯和古尔德的书作为他叙述“埃伦·奥斯汀”号的资料来源.我再总结如下:
字数统计:对事件的描述——242,分析——187,合计429
地点:大西洋北部
时间:1881
弃船的情况:船上无人,其他情况完全正常.发现时船只完好,食物和水都很充足,无暴力或事故的迹象.船舵受到波浪冲击,船只处于下风,在微风吹拂下飘忽不定.横桅索松开.船长向纵帆船发出询问,未获回答,于是派出登船搜查人员,并决定由押送捕获船的人员设法援救.
两船分离原因:当他们驶向纽芬兰时,天降大雾
第二次发现:大约两昼夜后,大雾消除得见纵帆船在海上飘忽不定.它再次被舍弃了.但船上一切都很正常.索具已修复,船帆已扬起
最终命运:其余船员拒绝登上纵帆船,船被留在后面
桑德森在分析这一事件时报道说:这一事件可能与海上抢劫、(通常为得到保险金而谎报轮船遇难的)欺骗行为或“埃伦·奥斯汀”号的船员有关;在第一次发现纵帆船后并没有找到船的证件;救援队写的临时航海日志或已丢失,或未找到,也没有进一步提到.(“进一步”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这件事曾经提到过,但他不说是在哪里提到过.)桑德森提出,这件事可能是个神话,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押送捕获船的船员,或许他们已经被谋害.但另一方面他却写道:“他们的名字已记录在案”(也不说记录在什么地方).还说,剩下的船员能若无其事地干一场暴行,而每个人又顶住盘问,这未必可能.(他并不说明假定他们受到的审讯的细节或根据推测从哪里可以得到关于这一事件的记录.)这里请再读一下古尔德的著作,它会使我们想到这就是桑德森所用资料的直接出处,也是他通过加迪斯的著作所得资料的间接出处.然后,请想一想,桑德森告诉读者的其他“资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查尔斯·伯利茨于1974年写的《百慕大三角》一书中也讲到“埃伦·奥斯汀”号的故事.他在参考书目中列举了加迪斯和桑德森的书名,但没有明确谈到关于“埃伦·奥斯汀”号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虽然,出处很明显是加迪斯的文章,他却没有列举出来.他也没有列举古尔德的著作,显然他并不知道,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资料.
字数统计:172
地点:亚速尔群岛以西
时间:1881
弃船的情况:船被抛弃,一切井井有条,船帆卷起,索具完整
两船分离原因:风暴骤然而起
第二次发现:两天后重新发现弃船,派人登上该船,前一批登船人员已消失,无迹象表明他们为什么离开和到哪里去了.伯利茨还告诉我们船长坚持查清情况,船员的态度有保留,但他最后说服第二批船员登上弃船
最终命运:又刮起一场暴风,失去联系,纵帆船和第二批船员均不复见.伯利茨并未将该船的目的地告诉读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怎样发展起来以及著作者创造伪科学的生动例子.桑德森报道中对船长的行动、船桅的松散支索、修复的索具的详细描写以及对航海日志的渲染,使人们看起来好像作者确实做了深入的研究.多少读者在听了这些完美的细节之后,最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切是否真正发生过?作者真正了解的有多少,有多少又是虚构的?
现在,流行着一种荒诞的说法.认为有些作者在思考超科学可知范围的问题,深入研究院的科学家们看来不敢涉足的领域,探索“科学的边缘”方面是领路人,他们是勇敢地用光辉照亮崎岖小路的先驱者,有朝一日墨守成规的科学研究机构也将不得不遵循他们的道路.我完全不能赞同这种说法.我发现,有一些人的意见和这类作者对自己作用的看法相反.这些作者往往以不合逻辑的错误资料和公众的错误意愿将科学界搞得混乱不堪,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或至少妨碍了公众对科学进步的了解.我在他们身上着不到一点对问题的好奇心和彻底的探究精神,看到的只是十足的轻信和疏忽.他们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的兜售者.
我不知道,对“埃伦·奥斯汀”号和其他一些事件十分好奇,因而去作一些有益的研究并试图找到当时对实际发生事情进行报道的作者现在哪里?我也不知道,由于十分尊重群众智慧因而将实际情况告诉他们的作者在哪里?我希望了解“事实真象”,并开始亲自去弄清“事实真象”.
在开始调查研究之前,我分析了古尔德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其他说法都是由它而来的.我认为他的资料来源和报道都是不充分的;否则他所报道的日期会更加精确.人们未予注意的一个关键之点就是他所报道的事件发生地点为大西洋中部,那是至少在百慕大以东1000英里处.任何人如果把这一事件写作发生在百慕大三角地区之内或附近,那么他不是十分粗心就是以为他的读者是十分粗心的,以为读者不会自找麻烦地到地图上查找这个地点.然而我在调查研究了其他事件之后,了解到百慕大三角的“边界”是极为灵活的,它的“边缘”十分宽广.有些作者把百慕大三角描述为“佛罗里达海岸附近的一小片海洋”,但他们把实际发生在“百慕大三角边缘地带之谜”包括到远至纽芬兰、亚速尔群岛、加那利群岛,甚至令认不可思议地远至太平洋!为了探讨这一误差的范围,如条件允许,请参看一下地球仪,否则看看地图也可以.首先请确定一下百慕大—佛罗里达—波多黎各三角地带的位置:然后看看上述的其他地方位于何处,并自我询问一下,另外的一些作者怎么会出现这样大误差?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