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的诗意?

2024-12-03 19:01: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注释】
①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品评】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
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一,题材内容及产生原因
1,南朝民歌内容相对狭窄,多是情歌,大多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生活.
2,南朝民歌兴盛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江南幽秀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流域,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饶,山川明媚,花木繁荣,容易陶养居民热烈而浪漫的情思,对享乐生活的追求,以及以艳丽优美为特征的艺术趣味.这从楚辞与《诗经》的比较中,已可以看出.南方的民间歌舞一向比较发达,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只要有适当条件,随时都会变得活跃,决不止是宋,齐两代某些特定的时期才如此.
南朝民歌
(二):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在南朝发展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南方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一是江浙,其中心城市建业一带为吴歌的土壤;一是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为西曲的滋生地.
(三):社会思想观念的改变.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不但男子,妇女甚至也往往逾矩不驯.
(四):帝王贵族的好尚.魏晋南北朝的贵族社会,于物质享受外,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对艺术的兴趣,也是空前强烈的.在南朝,绘画,书法,棋艺等,是上层社会中流行的爱好,而音乐尤为突出.不过,他们的兴趣,已不在典雅的旧清商乐,而在新异的,活泼艳丽的江南民歌.
二,南朝民歌的分类
南朝民歌,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南方民歌的兴盛主要是在东晋以后.留存总数近五百首,其中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
吴歌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凡42首),《子夜四时歌》(凡75首),《华山畿》(凡25首)和《读曲歌》(凡89首)最为重要.
西曲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石城乐》,《莫愁乐》,《那呵滩》.
"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
三,南朝民歌的特点:
(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从诗歌的美学意味来说,往往更能够表现对爱情单纯,热烈,天真而痴情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具有出语天然,明朗巧妙,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特点.
(四),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民歌的一大特色.由此避免了过于简单直露,一览无余的表现.但这种双关隐语,意义并不晦涩.
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谐音"怜"字,同时这两句又比喻男方的感情犹豫含糊.再如《三洲歌》中"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风流"既是字面上的"风吹水流"之意,又暗喻男女之间的"风流情事",这是利用多义词.又如《读曲歌》中"朝霜语白日,知我为欢消",朝霜比喻女子,白日比喻男子,"消"借霜的消融比喻人的消瘦.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五),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大多篇幅短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幅也很短小.短小的篇幅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义.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