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当其冲便是 1.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和《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被后人归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个人认为他的行文作诗较为自然,当然他也有比较晚约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来忆亡妻。也写诗,如哲理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2.李清照,字易安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通常都是如此讲的。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精彩少有的叠词成诗。个人颇好《点绛唇》(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想象一下那种场景,写尽了一种少女的羞态与灵动。亦有《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各种含令人称颂的佳话。早期的李清照,只可称是一个多才的闺中少女,未经世事沧桑。而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后,她的词风颇改往日之气。虽亦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化不开的哀愁,也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抒发了一种豪情也是对南宋君主偏安一隅的讽刺之意吧。
令人想起,那句花蕊夫人的诗“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述亡国的无奈,直接了当的讽刺了后蜀主孟昶不战就降的亡国行径,且不论是非对错,但这份气度是相似的。有些偏题了。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之一: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3.辛弃疾 豪放派人物,写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宋代将领,或许就是官场不得志,反在诗词造诣上有所成。以上几首比较脍炙人口,但个人认为要看懂他的所有诗,很需要深刻了解当时的典故。
4.柳永
奉旨填词柳三变,当年一身傲骨,却落得个坎坷。而诗人或许都是这么历练出来的,后人说“有水井处有柳永”,可见柳永的坎坷仕途,也显示其意嗜好吧,逢水井写诗。
著有《雨霖铃》、《八声甘州》,描写羁旅穷愁。亦有《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蝶恋花(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他的词很华美,也很耐读。
乃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在四旗中号“情长”。
5.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
颇喜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理由无,或许真要论理由,便是一个感觉,似无一字多, 无一字少,回味绵长。
6.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
说完老子,说小儿,他是晏殊第七子。写有《临江仙》多首,其中记忆犹新的是那首:“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也有《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深刻理解了为何说“晏几道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
7.陆游
对他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印象比较深,但是最深的还是他的两首诗《沈园二首》其中一句“曾是惊鸿照影来”,我想很多人读过都应该会有映像的,此二诗题于沈园,其中古时候字可以考究,如他的《钗头凤》一词。
另外还有欧阳修,王安石,贺铸等人,此处就不多加笔墨赘述了,以上排数皆按各人喜好,与知名度无关,还有其中部分评论也属个人所感,如有妄言尽可指出。
其实总体讲,宋词词人著名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为人所喜,其词是否为人所感,其意是否为人所解,才好,但解并非指牵强附会,毕竟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多了去了,柳永,晏殊,林逋,王禹偁,范仲淹,张先,贺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欧阳修,黄庭坚,潘阆,朱淑真,陆游,姜夔。。。太多了,代表作你一搜就出来了,其实买本《宋词三百首》更快,里面都是好词,都是前人总结的。
顺便提一下,我很同意楼上说的
宋词词人著名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为人所喜,其词是否为人所感,其意是否为人所解,才好,但解并非指牵强附会,毕竟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词并不在于出名不出名,只要所写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好,只要是真情实感就一定会引起人的共鸣。像这样的词太多了,虽不出名,却多是好词,不一定要出自名家之手哦。
希望你能真正领悟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