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说的法无常苦是什么意思?

2025-04-05 13:51:4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未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即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 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 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 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 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 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 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 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 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 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 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 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另外还有一种八苦:寒苦、热苦、饥苦、渴苦、不自在苦、自逼恼苦、他逼恼苦、一类威仪多时住苦。

回答2:

无常(anitya)——佛教教义。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衡量一切学说是否符合佛陀教说的原则性标准,三法印之一。佛教把一切迁流的物质和心理现象都称作行,诸行无常的基本命题揭示一切存在的本性。《杂阿含》说:“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无常指随生随灭,前生后灭。佛教认为,任何现象与事物一方面只能存在于极短的刹那间中,此称刹那无常;另一方面又在这刹那之中经历生、住、异、灭4个阶段 ,称有为四相 ,即指一切有为法必然有的4种特征 。就四相前后延续而言 ,有法法有具有相续无常的性质。一句话,经验界的一切都属于有为法 ,都是无常性的;只有超验的绝对存在,即佛教作为宗教解脱理想显示给人们的无为法存在界,才克服了因缘和合造成的生灭无常。人生及宇宙都具有无常本性,因而佛教所说的一切诸行苦,不仅仅是关系生命的价值判断,还涉及全部存在的实相显示。 佛教传到中国以後,许多的佛学名词,融入了中华文人化之中,还将一些的名词(名相)形象化了,所以有了诸如黑白无常的传说。佛经上提到无常的地方非常多,可就没有将无常说成鬼的。总之,无常是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广泛应用於一切事物的根本性的观念,已经是被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回答3:

应该是无常苦空才对 无常苦空各有三种 辩中边论中卷二页云:颂曰:无性与生灭垢净三无常。所取及事相和合苦三种。空亦有三种。谓无异自性。无相及异相自相三无我。如次四三种,依根本真实。论曰:无常三者:一、无性无常。谓遍计所执。此常无故。二、生灭无常。谓依他起。有起尽故。三、垢净无常。谓圆成实。位转变故。苦三种者:一、所取苦。谓遍计所执。是补特伽罗法执所取故。二、事相苦。谓依他起。三苦相故。三、和合苦。谓圆成实。苦相合故。空有三者:一、无性空。谓遍计所执。此无理趣,可说为有。由此非有,说为空故。二、异性空。谓依他起。如妄所执,不如是有;非一切种姓全无故。三、自性空。谓圆成实。二空所显为自性故。 无常——佛认为世界都是因缘际合而成的,并不断在刹那刹那地变化(参看原子论) 苦——佛认为众生皆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空——既然所有无常,故不应有偏执。眼见色、耳闻声、鼻闻香、舌辨味、身体丑皮囊,统统都是虚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