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掐住猫脖子后面的肉,猫就动不了了?

2025-05-05 04:07:1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这种反应不仅在猫咪的身上会发生,在其他猫科动物身上一样会有。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因为,在数千年前,猫科动物在野外的时候,经常受到其他动物的侵扰,特别是在猫咪刚刚生完小猫的时候。

如果在这时候,周边已经不再安全,会有潜在危险,猫妈妈就会用嘴叼住小奶猫猫们的脖子,这时候就在传递一个“警告信号”,意思是“不要乱动孩子们,我要把你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乱动小心会被别的动物吃掉”。所以直到现在,无论是野生的猫咪还是宠物猫咪。这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就深深的印在的猫咪基因里面,一直保存了起来,属于最原始的动物本能。

1,猫咪害怕水

由于猫咪的祖先在沙漠周边生活,所以就很缺水,猫咪天生就很怕水,不会主动跳进水里,然后给自己洗个澡什么的,如果你养猫咪就知道给猫咪洗个澡简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猫咪性格好还是比较顺利,如果不好的话,基本上就告别洗澡了。

2,猫咪胆子小

猫咪是胆子最小的动物之一,因为自身的触须和嗅觉十分的灵敏,所以对于危险察觉也是相当的精细,猫咪经常神经质,一动不动,有时候一个突然的声音或者没见过的东西,都可以把猫咪吓一跳。

最早网络上有往猫咪身后放个黄瓜猫咪就会吓到跳起来的视频,其实只要猫咪在全神贯注的吃饭或者干什么,后面无论出现的是黄瓜还是西瓜,都能吓猫咪一跳,这就是警觉度太高,带来的小小忧伤。

3,猫咪都是“瘾君子”

猫咪都是潜在的“瘾君子”,比如遇到了猫薄荷,就分分钟眼神迷离,找不到东南西北,抵抗力强的猫咪就会变呆,一动不动,抵抗力不强的,就会开始梦幻舞步。不过好在猫薄荷对猫咪身体没有任何伤害,所以要取悦主子的话,别忘记来点猫薄荷呀。

4,猫咪很难分辨出“甜味”

猫咪作为动物来讲,视觉和听觉绝对是一流,但是小小的瑕疵是,猫咪的味觉不是很好,如果跟人类比的话,可能还要差一些,人类为可以分辨出酸甜苦辣,但是猫咪对于甜味的分辨很差。

甜食对于猫咪来讲,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自己并没有觉得甜味十分的美味,觉得很淡很一般。

回答2:

01 猫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捏掐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出现这种行为与“方便猫妈妈移动小猫有关”。猫脖子后方的动作感受神经使得小猫获得“我被叼起来了”的信号。另外,幼年动物在被妈妈叼起后呈现“被点穴”状态的现象在很多物种中都存在,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狗、荷兰猪等。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clipnosis”,由“clip(夹子)”和“hypnosis(催眠)”两个词合成而来。

有些人猜测猫脖子后面的肉是死的,怎样捏都不疼,所以老猫都是叼小猫这个位置;有些人猜测猫脖子后面是“神经通道”, 一捏就阻断了,所以猫咪会像被点穴一样。(其实, 这些猜测基本都不正确。)

这么有趣、奇特又广为人知的“神秘现象”当然不会逃过科学家的眼睛,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临床兽医学的教授Tony Buffington带领的小组就研究了出现在猫咪身上的这个现象。当然,除了好奇以外,也是为了探索使用这个方法稳定猫咪进行医疗诊断的可行性。实验邀请了31只1到5岁不等,不同性别的猫咪参与。

经过对猫咪各项生理指标的测试,Buffington和同事们发现,猫咪这种行为并不是由害怕或者疼痛引起的。猫咪的瞳孔并没有放大,心跳速度也没有加快,呼吸速度也正常——受到惊吓的动物一般会产生的生理反应猫咪都没有出现。Buffington小组得出的结论是, 猫咪出现这种行为与“方便猫麻麻移动小猫有关”。

其实Buffington文章中使用了一个更为贴切的词组描述猫咪这种行为:“捏掐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这个词组只是单纯描述现象,并不暗示任何现象背后的原因。然而Buffington小组认为这与“母猫运输小猫”有关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上,幼年动物在被妈妈叼起后呈现“被点穴”状态的现象在很多物种中都存在,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狗、荷兰猪等。虽然这个现象在很多物种中都被发现,但是背后的生理原因却几乎没有人真正详细的解答过。

终于在2013年,一群日本的神经生物家研究了“动物在被母亲叼起”时一系列生理反应后发现,相似的”镇静效果”不仅在小鼠中存在,在人类婴儿中同样存在。“镇静效果”中最典型且在人类和小鼠间相似的三个生理反应是:停止哭泣(cessation of crying),顺从(passivity)以及心跳减速(decreased heart rate)。

这个研究意义重大,重大在于“物种间生理反应的一致性”可以让科学家们通过小鼠(而不是人类婴儿)来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研究结果不仅解释了本文试图回答的“一个夹子冻住一只猫”的问题,还回答了与我们人类更为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婴儿哭泣时抱起晃动可以让婴儿安静下来”。

实验中,他们麻醉了幼鼠后脖子上动作感受的神经(somatosensory neurons),这之后由“被叼起”而产生的“镇静效果”就减弱了。同时,手术移除大脑的一部分以干扰小脑皮质的传入信号也会延长母鼠使幼鼠镇定下来的时间。如果不能感知脖子后方被叼住,幼鼠就不会蜷起身来;如果小脑不能接受到信号,幼鼠就不会出现顺从。而心跳的减弱和身体姿势上的改变则是由副交感神经以及小脑的传出神经来直接实现。这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使得幼鼠安静、顺从、蜷起身体,方便母鼠将它们带到安全的地方。

所以,并不是“猫咪脖子后面肉是死的”,相反,是脖子后方的感受神经使得小猫获得“我被叼起来了”的信号;而随后出现的与“被点穴”类似的生理反应并不是因为“神经通道被阻断”,而是因为来自大脑(bo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autonomic system)的信号引导他们出现方便“麻麻转移自己”的生理现象。

回答3:

为什么掐住猫脖子后面的肉它就动不了,猫还有什么弱点呢?

回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