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被贬通州期间做过什么,为何时隔千年,达州人民还会祭奠他?

为何时隔千年,达州人民还会祭奠他?
2025-04-25 11:44: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因为元稹在通州的时候,对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一是开山造田,教会了农民耕种,这等于解决了农民吃饭的问题,要知道粮食对于人们来说多么重要。二是他进行简化纪和改革,让百姓能够自发去遵守。三是稳定吏治,整顿商贩乱买乱卖的形象,使得百姓通过自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达州人民一直在怀念元稹在任期间做出的贡献,可元稹本人刚来的时候,这里地方地理位置偏远又四面环山、气候潮湿,加之人口稀少,只有一千左右,便形成了野兽丛生、瘴气弥漫。元稹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注重农业,他下令百姓开山造田,又教会百姓耕种的知识。毕竟粮食是支持人口增长的核心因素,粮食不足,人口就很难增长。这个决定对人们利益很大。

达州当时的风俗文化并不好,比较迷信,生病了都不看医生啊,去找巫师,元稹通过自己的方法,让人们改变了原有的信仰。

元稹在吏治方面也有显著成效。稳定吏治,整顿商贩乱买乱卖的形象,不仅了提高百姓的归属感、信赖感,还恢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短短七个月,达州便在元稹手下焕发出新的风貌,这都是元稹的功劳。

在达州有一个节日叫做“元九登高街”,它的来历是因为元稹在同辈中排行第九,所以叫元九。还有一个说法是元稹在达州上任的时候正好是正月初九,达州百姓为了表达自己对元稹的怀念和尊敬,便将这一天定为元九登高节。

回答2:

元稹,字微之,诗人,与白居易合称“元白”,世居洛阳生于长安。唐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接着,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名列第一,授予左拾遗之职,后又任监察御史。

元和五年(810年),因得罪内廷大臣,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直到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才奉召从唐州入京都。

元稹本以为清苦无聊的贬谪生活就可以结束了,可以回京城施展抱负了,于是一路春风得意马蹄疾,诗如泉涌。归途中,他作了《桐花诗》及《西归绝句》等十二首诗。其中有句云:“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可是,新生活都还没有来得及开始,仅仅三个月不到,他再次遭贬为通州司马。他无可奈何,于当年三月“一身骑马向通州。”更让人没曾想的是,四年后,即至元和十四年(819年)春,他再由通州司马迁虢掳州长史,乘船从万县出川。

可见,元稹在通州当了四年的司马。唐代通州为今四川达州市附近,治所通川县即今达县区。那时的通州仍被视为蛮荒之地,遭贬的官员经常“送”到那里去。

当时元稹由于愁病在身,于三月末出京,一路走走歇歇,加上蜀道艰险,直到闰六月才抵达通州。

刚到通州时,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酬乐天雨后见忆》中云:“雨滑危梁性命愁,差池一步一生休。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还向好友白居易讲了通州的恶劣环境和自己痛苦抑郁的心境,《叙诗寄乐天书》云:“通之地,湿热卑褊,人士稀少,近荒札死亡过半,邑无吏,市无货,百姓茹草木,刺史以下,计粒而食。大有虎蛇蟆虺之患,小有蟆蚋浮尘蜘蛛虫各蜂之类,皆能钻啮肌肤,使人疮疒有。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犹如游走于人间地狱,他在《进诗状》中长叹:“夫何以仆之命不厚也如此!智不足也又如此,其所诣之忧险又复如此!”

没多久,元稹就染上了瘴、疟病,差点死去,后又病疟二年。为此,白居易在《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中,用了两句诗对元稹当时的处境作了概括:“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

司马一职,原是地方刺史官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中唐时期的司马,仅为承旧制、设备员,且多以处置由京官迁谪外地的人,已成一种冗员散职的性质。白居易在《江州司马厅记》中,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通俗易懂地描述了“司马”一职,道:“凡仕久资高,髦昏软弱不任事而时不忍弃者实莅之。……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

换句话说,当时的司马仅为居位享禄、无权无责的不治民闲官。遭贬的官员成为司马后,不可能在任上有所作为,多数是游荡于山水诗酒之间。

元稹在任上难以施展拳脚,有所作为,也难以像白居易那样“从容”。他将自己的命运和严峻的政治局势联系起来,顿感前途渺茫,那些当官前的憧憬几乎幻灭。如他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写道:“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但是,不得不说在通州这段时间,元稹写出了他人生中最辉煌,最有代表性的诗作,以及诗歌理论。如今还可以见到元稹在通州所作的诗歌,共计有180多首,约占其现存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

在通州任司马期间,元稹利用手中仅存的一点权力,发动、组织通州的民众,开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乃劝州人,大课芟銍”。在古代,粮食增长了,人口就增长;粮食不足,人口就很难增长。元稹所作的这件事对通州民众的利益很大。

其次,针对当地的一些风俗陋习,如生病不看医生,找巫师等,元稹开始引导教育他们,如利用祭神为由,让老百姓逐渐改变固化的价值观。

再次,为了调整不合时宜的政策规定,元稹还将这些政策进行整理简化,让老百姓能够自发去遵守这些根据他们实际情况而量身自定的政策。

在《告舍竹山神文》中,他写道:“今天子斩三叛之明年,通民毕赋,用其闲余,夹津而南,开山三十里,为来年农耕张本.自十月季旬,周甲癸而功半就”。

据说,元稹曾亲自监修了一座并不雄伟的“戛云亭”,至今还孤立于洲河岸的翠屏山顶,可惜的是早已被树木荒草以及民居所掩埋。

回答3:

元稹被贬通州期间做了三件事情,所以时至今日还有当地人民祭奠他。其一、整治当地的官场。其二、带领百姓农耕。其三、恢复市场贸易。


其一、整治当地官场。

元尊刚到通州的时候,他发现这里一点都不能让他喜欢。当时他在通州的上司是一个出了名的纨绔子弟,等到原真真正掌权的时候,立马做出了改革规划。虽然他的顶头上司已经走了,但是下面的贪官污吏却依然在通州横行作为所以在元稹当政的时期,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打压这些贪官污吏。整治了这些贪官污吏,元稹在当地的百姓心目中提升更高的归属感和信赖感。


其二、带领百姓农耕。

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普通百姓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足够了。元稹发现通州的地理环境四面环山,加上人烟稀少,这里的粮食不足。于是他带领当地的百姓走向了开垦之路,他把政策指向了农业,命令百姓开山造田,把一些公众的知识传授给当地的百姓。当地的百姓吃得饱,自然也就感谢元稹的所做所为。


其三、恢复市场贸易。

元稹以前都是生活在当时的大都市,那些长安洛阳城市都是商业繁华的地区。来到通州这里发现这里天高皇帝远,贸易市场乱糟糟的。于是他恢复市场贸易,整顿了商贩乱买乱卖的现象,使得百姓能够通过市集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元稹从这三点解决了当地的民生问题,当地的百姓自然会纪念他。

回答4:

这可能是因为他在通州期间为民造福了,百姓们都很喜欢他,所以千年以后还有人祭奠他。

回答5:

他在这个期间做了很多对通州有利的事情,带领民众开阔土,恢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