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
1~春秋末期,诸侯国君占有的称公田,地主占有的称私田。
2~两汉时期,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称公田,包括为提供军粮而设的屯田,国家赋(授予)或假(租赁)给农民的土地;私人占有的称民田。
3~北魏至唐实行均田制,均田中包括公田和私田;此外,国家还保留一些公田和屯田。
4~唐中叶后,土地私有制深化,国家直接控制的田和无主荒田称公田,也称官田,田主占有的称私田或民田。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原有的剥削方式,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化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就转化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封建地主缴纳地租,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简单来说,公田和私田有以下几个区别:
1~公田一般指被国家统治阶级直接掌控并拥有绝对支配权的土地;私田则是由被统治阶级直接掌握的的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一般情况下受统治阶级间接管理,但控制力度相较于公田较低。
2~公田一般由“国家”“政府”“统治者”下令或组织劳动力开垦,统一安排种植和收获农作物,委托专人或官员管理,设有直属部门统一管理、调配;私田由于其本身属于私有财产,一般由土地所有者自行开发和管理。
3~公田所产出的产品一般大多由统治阶级所支配,大多用于战争、赈灾、国家经济调控等国家重大事务,而剩余的小部分产物则归与参与公田生产的劳动者;私田除少部分产品用于抵消国家税收之外,大部分由土地直接拥有者获得、支配。
公田属于集体田地,多数由国家控制和掌管。私田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农民可以较大程度的支配粮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