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人故事,不管是什么样的故事,主人公的行为都能给我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启发。司马光砸缸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小时候的司马光机敏过人,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了当时被困在水缸中的邻居孩童,但这个故事也就到此戛然而止了,没人告诉我们这个被救出来的小孩姓甚名谁,更没有老师告诉我们后来发生的故事。
在故事中,司马光还只是一个孩童,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父亲是天章阁待制,家里有着一个大宅子,还有着一群或大或小的玩伴。
就在这群孩子在后花园玩耍的时候,忽然有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趴水缸的时候不小心重心不稳,掉进了本来用来预备救火的大水缸中。
此时一群孩童谁也没有力气把这个水缸给推倒,正当情况危急的时刻,司马光忽然灵机一动,拿着花园里的大石头就把水缸给砸破了。
就这样水缸里的小孩得救了,司马光的聪慧行为也流传了下来,被洛阳京城的很多画师画成了画四处宣传。
比较巧的是,在司马光这件事发生之后,司马光的父亲就升官了,之后更是一路平步青云,直接做到了封疆大臣,司马光事迹能够如此广为流传,其中也少不了父亲身份的推动。
不过,司马光的聪明机智并不是后人杜撰出来的,长大后的他也很有出息,没能泯然在儿时的光环之下,他编纂的《资治通鉴》至今还是我们考证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虽然说在政治方面后人对司马光褒贬不一,但他本身的能力还是不能够被否认的。长大之后的司马光步入政坛,在官场的人脉一直很不错。
到了晚年时期,整个大宋官场几乎有一多半都是司马光党派的人,这也是他最后结党与王安石斗法的最大本钱。
注重品行的司马光一直将品德放在自己人生信条第一位,与敌人争斗之时也主张以德服人,救同伴的事情十有八九也是真的。
在光山县上官家族的族谱之中,有人将司马光救人的这个事情写了上去,并且还特意注明了这个被救的孩子叫做上官尚光。光山县还有地方叫做“上官岗”,又名“尚光岗”,上官岗上还有一座“感恩亭”,不出意外这些都是上官家的人为了感谢司马光特意修建的。
只不过被救孩子“上官尚光”这个名字实在有些失实,我们现在也无从知道这个名字是他为了感谢司马光后期更改的,还是后人因为这件事给他取的名字。
我个人认为,也许正是因为这段故事的后续实在有些不可考,大多数人都会直接将这段后续略过,只讲司马光救同伴的那一段。也有可能是为了突出司马光救人无私的精神,老师才会将后期上官氏感谢的内容故意不告诉我们。
如今,若要再去考证落水的孩子身份,怕是十分难了,但司马光砸缸时那种临危不乱和随机应变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个小孩叫做上官尚光,只是一个普通的富家子弟,没有做出什么出名的事情,所以才没有提及。
是上官尚光,是一户大家族的人,父亲曾为县官,因为没怎么有名,所以很少提及。
被救出的小孩叫上官尚光,也是一位后来当上宰相的人;因为后来的事和司马光小时候的聪明没有什么关系了,所以也就没有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