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研究
--------------------------------------------------------------------------------
摘要:这个小组的同学经过对鲁迅文章的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写出了这篇研究性的文字,虽然文笔很稚嫩,对于鲁迅的文章也只是一些常规性的看法,但是却让我们了解到了学生是如何看待鲁迅的文章的,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对于鲁迅文章的理解。
关键词:“否定性” “反抗意识” “特定背景” “东方特色” “社会风貌”“奉献精神”
在过去的六十多年来,鲁迅的文章一直活在千百万读者的心中,因为那字里行间表现出的是传统中国人少有的勇气——正视事实的勇气。他的文章就是旧中国人民的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再现,是对于当时国人不适宜于生活的批判。他如同一位饱含沧桑和痛楚的母亲,鞭打自己无知的孩子们。迄今为止,鲁迅文章可以说是了解当时中国国情的最可靠、最深刻的文字。
一、在特定背景下的典型文学:
鲁迅的文章堪称文坛一绝。在中国,鲁迅的杂文不能不说是一部经典名著。如今,我们一谈杂文,就会想起鲁迅,这仿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说:“中国大众的灵魂恰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鲁迅的文章里了。”他写的散文、小说和诗歌无一不是旧社会中国人的精神史,生存史。他敢说敢骂,敢哭敢笑,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巨著。尤其宝贵的是,他的作品决不仅仅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人,根据时局世态的变化影射出旧社会中国人心中普遍的心理弱点。鲁迅文章的写作核心十分明确,那就是:废除旧制度,创造新生活,联合大众实现光明。
二、鲁迅文章的反抗意识:
他的文章具有一击而致敌人于死命的攻击性,是反击与抗争的突出表现。生在被压迫的时代,处在被压迫的地位,鲁迅用他的笔与当时黑暗的现实作起了斗争。他用自己真实的写作情感、鲜活的历史事件、深切的个人体验,为后人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文学空间。仔细分析,鲁迅文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烈的叛逆情感:从头至尾,逐一反驳,犀利的外表下流露出的却是博爱与宽容。这些复杂的感情是鲁迅文章这一独特的艺术的集中体现,是在反抗之中攻其要害,不遗余力。
三、鲁迅文章的否定性:
鲁迅的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流露着反抗和攻击,揭露和批判,都在否定中表达自己的个性主张和人生价值取向。在鲁迅看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唯一选择就是不自满:永不满足、永不停步,这才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所在。人心本来就是思变的,”思变”就是一种否定。不论是社会的改革,还是人类的进步,其内在原因都在于不断更新,不断立异。但是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人们大都失去了这本性,扭曲了这本性,不敢斗争,不敢否定,便产生了种种世间病态。鲁迅则要求民众正视现实,正视不满。应该理解的是,鲁迅文章的否定性,本身就包含了肯定,即扫除糟粕是为了新生。鲁迅文章的否定性决定了他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引导劳苦大众走向新生活。
四、鲜明真实的社会风貌:
鲁迅先生曾经笑说:“偏爱我的作品的读者,有时说,我的文字是说真话的。这其实是过誉,那都因为他偏爱。我自然不想太欺骗人,但也未尝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大约只要看得可以交卷就算完。”从这婉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清晰的触摸到鲁迅的写作心态,了解旧中国残酷的社会现实,那就是:军阀的混战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的压榨和劳动人民的苦难。鲁迅曾在《电的利弊》中写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作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理解了鲁迅作品的中心,也就体会到了当时中国纷扰复杂的社会现况。凡此种种,我们不难看出,若想提高国民素质,改变落后的社会面貌,最重要在正义和真理的指引下向前发展。
五、成熟稳重的东方特色;
鲁迅的写作笔法,个性十分鲜明独异,纯熟稳重,笔之所至,锋芒与文采交相辉映,妙趣横生。即使是广告、告白、说明也往往与众不同。他的每个著作都是他切身的生命体验,是他改良人生的理想,是他对于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病苦解剖、同情和救治。他的文章之所以能光彩照人,就在于他真诚地面对一切,能爱能憎,希望身为奴隶的人能觉醒起来,挣脱束缚身心的枷锁。这种写作风格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是东方人审视社会、审视人生的独特角度。时代和中国造就了鲁迅这样一位质朴深沉的文坛巨匠,或许这就是生活。
六、舍身忘我、坚忍不拔的奉献精神:
熟悉鲁迅的人,都会被他那种不怕牺牲,敢讲真话的精神所鼓舞。他不但具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更拥有“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质。他在迫害和危难中寻求光明的道路,为了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他不惜个人利益;为了国家,他可谓呕心沥血。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坛上的伟人。”我认为,鲁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梦想和感悟,更是信念和追求。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筑成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鲁迅的文章是一把治病救人的解剖刀,他说过:“讽刺作者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们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鲁迅的性格特征,出于改良这人生的美好理想,更出于广大的爱。
鲁迅终其一生,创作了很多的优秀作品,燃烧出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国劳苦大众的重获新生奋斗到了终点,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文章,更留给我们后人无穷的思索与回忆,如何真正的理解他,将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鲁迅作品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http://222.135.124.8/Article/Print.asp?ArticleID=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