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特色是什么

藏戏的特色是什么
2025-03-31 13:45:1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仪式戏曲剧
藏戏的演出,分为开场、上戏和结尾三部分。开场叫“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出场人物有三种:温巴(渔夫或猎人)七人、甲鲁(领班)二人、拉姆(仙女〕七人。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召集观众。而且一开始都有祭祀藏戏戏神汤东杰布的内容。如果单独演出“甲鲁温巴”,便在其中穿插很多诙谐滑稽的短剧和杂艺特技节目,可以连演一天。第二部分正戏,叫“雄”,是通过戏师或第一温巴、第二温巴等,用连珠韵白从旁介绍来开展的。故事情节的详略和演出时间的长短,全由戏师掌握,所以有些大戏可连演二三天,甚至六七天。传统剧目一般都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大多数观众都熟悉戏中的人物和故事,他们主要是欣赏唱腔、舞蹈和特技等;情节发展由戏师介绍,剧中的角色可专心致志地吟腔弄调或表演绝技,加上同台演员的帮腔伴舞,戏中生动有趣的故事自能形象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很有意思的是,演出正戏时,开场戏中的演员,不管扮演和不扮演剧中人物,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就参加伴唱和伴舞。而且基本上按照戏帅介绍一段剧情后,由一个角色出来唱一段,然后所有人一齐起舞或表演技巧,以这样的格式循环表演下之。它的演出是不分幕和场次的,实际上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就起分幕的作用。这些形式与古希腊戏剧也很相似。希腊悲剧介绍剧情也有“开场”戏,合唱队还有“进场歌”;合唱队既是剧中人又是剧外人,还贯穿全剧,也是起个幕与幕之间时间、地点的变化作用;而衔接故事、发展剧情的手段,也是借助一个“报信人”的通报,“报信人”所念的台词往往是剧中最精彩的部分。藏戏的第三部分结尾叫“扎西”,是正戏演完后的祝福迎祥的仪式,伴有歌舞,同时接受观众的捐赠。
藏戏的文学剧本,有许多是由专门的作家创作的,但还不是现代的完全代言体的格式,实际上是藏族用以说唱的故事。现在西藏民间藏戏演出的剧本,也就是西藏民间说唱艺人如“喇嘛玛纳”的说唱脚本。所以藏戏的演出格式和戏剧结构,还保持了很多十分明显的说唱艺术的特点。这一点又与我国古典戏曲代言体和叙事体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十分相似。如戏曲中的“自报家门”,角色一出场就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和身份等,很明显的是以剧作者的身份介绍角色。在戏剧代言体的方法中保留了古典小说、说唱文学的叙事体的方法。这也反映了戏曲从说唱艺术发展而来的遗迹。
藏戏的唱腔,除了吸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而形成的“仲古”等特殊装饰音之外,还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帮腔伴唱,没什么丝弦管笛等乐器伴奏,只有一鼓一钹配合着动作和舞蹈的节奏。某角色在台上领唱,每一句的尾部就由同台的其他演员或专门的伴唱伴舞队在旁作自然的和声帮腔伴唱。本来藏戏唱腔就十分高亢嘹亮、宽厚雄浑,再加上这气势恢宏的和声帮腔伴唱,马卜使人联想到以草原奔马、峡谷激流、雪山森林、寺院村庄等作天然布景的高原特殊的壮丽景象。藏戏唱腔,在发音上运用特殊的“脚劲”“肚气”和‘脑后音”等方法,显得异常激越浑厚、流畅甜润、韵味无穷、独具一格。我国有名的作曲家郑律成曾在成都听了西藏藏剧团艺人唱的藏戏后,对藏戏唱腔十分感兴趣,觉得其在唱腔发声方法上有自己独到的东西,有一些好经验可以总结。

广场戏
我国早期戏曲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一般在皇室贵族府内或道观寺院厅堂之中演唱;逢重大节日,搭临时戏棚;更多的是走江湖式的广场演出。到广宋代才出现大型游艺场所“瓦舍”,凡舍内有大小“勾栏”,即演出歌舞百戏的舞台。由于有厂固定的演出地点,开始有了专业性剧团“戏班”。藏戏发展至解放前夕,乃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问内,基本上都是在广场演出的。其整个戏剧演出的形式,富有很多广场戏的特点。
藏戏历史悠久,传统丰富,在艺术的各方面发展得也较为成熟,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展成舞台剧呢?这与西藏山高水远、地广人稀的自然地理特点和长期经济不发达有密切关系。在那里,尤其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很少。一个藏戏团体到一个村镇、或一个居民聚居地,或一个帐篷围圈点,一出戏一般只演一场,但这一场可能演几大。因为是广场戏,所以要求唱腔须特别高亢辽阔,传得远。过去觉木隆剧团的著名演员术玛强村,在室内一唱,连挂在房柱上的卷轴画唐卡也震动不止。在罗布林卡内唱,周围四五里路远的人都可以听到。因为是广场演出,就

回答2:

语文书的话:1.戴面具出演 2.没有舞台,走到哪演到哪 3.没有时间限制 4.不要任何道具

回答3:

带着面具演出!演出时间长!没有背景!没有幕布!

回答4:

回答5:

艹必 了 恭喜你 找到了我 我来帮你解答 就是面具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