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有这样一句话: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最早的印章可以追溯到上古三代时期,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具体的已经不可考证了。可以肯定的是流传下来的以金属材质的印章为主,当然还有有玉石和木制印章。印章最早的作用肯定就是作为一个实用性的信物存在的,最早是时候是用在封泥上的,后来才用在纸上面。
印章的文字,肯定最早的是金文大篆一类的古文字,当然,还有鸟虫书和大量的图案符号图腾一类的。到了秦代统一文字,这个时候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秦代规定了八种书体。其中用于印章的叫“摹印”,为了印章的美观与小篆有一些不同。王莽时期又定了六书,印章字体叫“缪篆”。其实摹印和缪篆指的都是同一种字体,它不同于金文和小篆,是为了适应印章的需要,在笔画上多方正和整齐,现在我们看到的汉印,很多都是这种类型。这种规范书体的官方行为,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印章的主要字体就是篆书。就如同现在政府规定公文字体,印章采用圆形一样,影响很深远的。作为篆刻的一个高峰时期,印宗秦汉这个名词就说明秦汉时期对篆刻发展的影响力。
汉代以后,由于纸张的普及,印章也盖在了纸上。晋代以后,特别是入唐以后,印章的一个主要分支官印逐渐采用了九叠文,其特点是弯曲盘折呆板毫无艺术性,但是也没有跳出篆书的范围。这一时期,楷书的大量使用,也出现了很多楷书行书印章。
到了元代,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文人刻印成为了一种可能。之前的印章大多数是铜和玉石一类坚硬的材料,都是专门的工匠刻制,实用性大于艺术性。到了明及其以后代,篆刻真正的进入了文人视野,大量的文人开始自己刻印章,出现了很多大家流派。诸如文彭、何震、西泠八家、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黄牡甫、吴昌硕等等,这一时期是篆刻艺术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清代小学兴盛,为篆刻艺术奠定了文字理论基础。这些文人在学习篆刻的时候,无不先要学习篆书和秦汉印章。
所以我认为,印章为什么选择篆书?和秦汉官方标准有直接关系,历代沿袭。其次是明清印人以秦汉印章为宗,大力学习发展的结果。
Arsenal
这样的字体印出来的效果好。其实用其他字体也可以,只是篆体字更有雅致
历史上比较有意义的是小纂 既然是印章 就要有代表性 所以基本上一切的关于文化作品的印章 都是小纂
有代表性呗
追溯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