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分类: 论英雄 众所周知,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陈寿在《三国志》里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用兵如神,略无世出的杰出人物,却没能像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那样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憾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不能不引起后人们的思考。
在下认为,曹操的才能,尤其是他的战略才能不足,加上残忍猜忌的性格,是造成他一次又一次地错失统一天下良机的根本原因。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由于战略眼光限制,曹操的军事生涯,可谓胜多败亦多。
曹操在战略方面的不足,是其最终不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曹操戎马一生,征战无数,但其胜率却不高,大胜之后往往容易大败。为此,曹操经常搞得狼狈不堪,甚至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应该说曹操的军事才能,更多地表现在战役指挥和战术上,战略方面则不是他的长处了。这个观点,考诸战史而益信:
兴平二年,曹操刚打败吕布,听说陶谦已死,便想趁机夺取徐州,然后再回师讨平吕布。谋士荀彧表示反对,他分析形势认为,汉高祖保关中,光武帝据河内,都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这样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现在不先平定吕布,建设一个稳定的后方,这是很不明智的。如果贸然攻打徐州,后方留守兵力过多则前方兵力不足,留守兵力过少则吕布会趁火打劫,这样兖州势必难于保全。万一前面攻不下徐州,后方城池沦陷,造成进退失据的局面,那就非常危险了。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专心攻打吕布,最终赶跑了吕布,稳定了后方。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心怀不服。而徐州的吕布、南阳的张绣弄得曹操非常头疼,特别是张绣,曾在宛地大败曹操。这时袁绍写了一封言辞悖慢的信给曹操,曹操大怒,出入动静异于平常,荀彧猜到曹操心思,于是给曹操分析形势,认为袁绍虽强,但不足畏惧,要想跟袁绍争雄,必须先取吕布。曹操又顾虑到袁绍可能联合关中势力在后背捅他一刀。荀彧认为韩遂、马超虽强,只图自保,可令锺繇去招抚他们,这样在短期内便可无后顾之忧了。荀彧卓越的战略见解令曹操折服。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地区相持,曹操军粮告罄,便写信给荀彧,打算撤回许都。荀彧不同意,他说:“现在我们虽然困难,但比起当年刘邦在荥阳、成皋的时候好得多了。当时刘邦、项羽谁也不肯先退一步,因为先退的一方首先在气势上就输了一着。现在您以十分这一的兵力坚守半年之久,敌人的士气已经开始衰落,这正是我军出奇兵打败敌人的大好时机啊!”曹操听从荀彧的意见,坚定了信心,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后的第二年,曹操考虑到粮食不足,加上袁绍刚被打败,打算利用这个间隙去进攻刘表。荀彧再次进谏,认为不要给敌人以喘气的机会,应该趁胜一举平定河北地区。否则让袁绍缓过劲来就麻烦了。曹操采纳这个建议,得以最终消灭袁氏集团。
就是这样,每当曹操面对复杂局势,理不清头绪,难下决心时,作为杰出的战略家的荀彧便及时地给曹操指出正确的方向,从而一步步走向胜利。
建安三年,曹操准备再次攻讨张绣。军师荀攸向曹操建议:“张绣与刘表互相依靠,但张绣是外来的军队,全靠刘表供应粮草,刘表无力长期供给,两人势必会闹翻。不如暂缓出军,等待变化,如果进军紧逼,则他们必然互相救援 这一年,曹操把吕布围困在下邳,胜利在望,但下邳城久攻不克,曹操想打退堂鼓。幸亏荀攸和郭嘉劝阻,最终用引水灌城的方法攻克下邳,生擒吕布,徐州得到完全平定。
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遂有赤壁之败。
曹操军事上所犯的错误还有很多,上面举的只是其中比较重大的带有战略意义的例子。
应该说,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是比较地听得进谋士们的意见的。虽然曹操犯了不少战略性的错误,但曹操能听从谋士们的建议,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可以说,谋士的作用弥补了曹操的才能尤其是战略才能的不足,从而使他取得了统一北方的重大胜利。
二、曹操对待谋士的误区
曹操对于人才的使用,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萝卜加大棒。
对于谋士的建议,曹操的态度是,认为对自己有利或自己认可的就采纳,不喜欢的就拒绝。而手下谋士由于惧怕曹操,不敢坚持正确主张。这样,使天下英才都沦为曹氏家奴,凡表现了个人意志就遭刑罚或杀戮。他们所建言的军国大计,曹操需要才能说,不想听的就不敢说。
即使是自己比较信任的谋士荀攸,曹操也并不是言听计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曹操往往在拒绝荀攸的建议之后,便要吃败仗。)
像程昱这样德高望重的老臣,也只能闭门谢客,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荀彧,这个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战略家,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曹操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每一次重要关头,都离不开荀彧卓越的战略建议。然而,就是这位曹操手下的第一功臣,仅仅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就被曹操赐死。 其他如崔琰、毛玠等人更是死得非常冤枉。
唯一能够让曹操言听计从的谋士只有郭嘉,但此人早死,后来赤壁战败,曹操在后悔之余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为时晚矣。
曹操残忍猜忌的性格,使得他对人才的使用产生误区:不是尊重的他们人格,而是把他们当作工具来使用并且践踏。
这样,谋士的才智便得不到充分发挥,曹操自己的错误也得不到很好的纠正。可以这样说,一方面,曹操借助谋士之力取得了事业的极大成功;另一方面由于曹操刚愎拒谏,最终使统一大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或许这就是诸葛亮等人宁愿隐居待时,周瑜、鲁肃、庞统、法正等或投孙吴,或靠刘备,死也不肯归附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一个最有希望和实力统一天下的人,最终开创的是却是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曹操悲哀,也是历史的遗憾。
三、赤壁之战--一场过早发动的战争
战略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捡弱的打”,也就是孙子所说的“避实而击虚”。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实践和坚持这个原则比较容易。但是在我强敌弱、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头脑发热、犯急性病,从而违背这个原则了。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由于比较能够采纳谋士们的正确建议,在战略上基本能够做到集中兵力,捡弱的打,从而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政治集团。
但在成功袭占荆州后,曹操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起来,渐渐听不进谋士的建议了,在战略上也不再“捡弱的打”了,而是选择当时割据势力中最强大的孙权作为开战对象。本来曹操的主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的俘虏又尚未消化,加上疫病盛行,选择此时作战,正是急于求成,舍长就短。所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冒险的行动。而敌人方面,孙权、刘备结成联盟,两股合为一股,而且他们的军队擅长水战,周瑜等又是当世名将。所以曹操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不是立即攻打孙权,而是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这样,就有可能迫降孙权,还可以让孙权、刘备火并;即使孙权不降,曹操只要守住荆州(以曹操的实力,完全能够做到,所谓“攻不足者守有余”是也),主力则开到关中,平定马超、韩遂,收复张鲁,迫降刘璋,最后再来解决 可以想象,曹操的强大水军从益州顺流而下,荆州、豫州大军分路进发,数十万大军势如破竹,所向无前--杜预、王浚后来大出风头的灭吴战役提前近百年便可以完成了。
如果曹操真的这样做的话,历史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或许刘禹锡的诗就会写成这样:“曹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呵呵。
四、平定汉中后不乘胜取蜀,丧失最后一次机会
建安二十年,曹操一举打败张鲁,占领汉中。下一步是乘势攻蜀呢,还是见好就收?曹操又一次面临艰难的战略抉择。
汉中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北面隔险峻的秦岭山脉与魏国的关中地区相连,南面隔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通,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对于汉中的战略地位,刘备的谋士法正曾这样分析:“(如果得到汉中)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杨洪向诸葛亮强调汉中之重要时也认为:“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可见汉中对于益州的刘备集团的确是至关重要。
但对于北方的曹操来说,汉中并不是关系生死的地区。曹操要夺取益州,必先攻占汉中,如果不想灭蜀,则其所占领的汉中又会成为累赘,即曹操所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总而言之,刘备失去汉中,就等于敞开胸脯受人拳击;刘备得到汉中,则进可攻取关陇,退可凭险而守。
当时,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正在为荆州的归属问题闹起了争执。刘备听到曹操攻打取汉中的消息,急忙同孙权求和,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自己则率领主力匆匆赶回益州。
曹操占领汉中,对刚刚占据益州的刘备集团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和压力。史书上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止也。”对曹操来说,这无疑是进取益州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
曹操的谋士刘晔献计说:“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司马懿也进言:“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
但是,在赤壁吃过败仗的曹操犹豫了,最终,曹操还是选择了放弃:留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己率领主力返回长安。后来的史实相信大家都清楚,这里就不赘述了。
没有趁胜取益州,加上后来汉中得而复失,再一次证明曹操战略眼光和胆识的不足,可见其不能统一天下并不是偶然的。
后来曹操死后,吴、蜀发生夷陵之战,但曹丕却在那里坐山观虎斗,结果又一次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这又是后话了。
1.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还吸收了一大批有才的谋士。
2.善于用兵,能采纳谋士的正确意见。
3.自己文才好,培养出的儿子文才也好.
在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声"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三次大笑展现他对挫折的乐观态度.
在"陈琳"一案中,曹操不杀背叛他的人,还想重用其中有才之人,说明曹操宽容.
在曹操的遗嘱中,他不提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只讲了一些家庭琐事,说明他大气.
打架不错.借刀杀人也行.智力OK
一身大气,毫放,文才好,爱人才,胸怀广,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