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子业”即“举业”,科举时代指为应考试而准备的学业,包括应试的诗文、学业、课业、文字。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出处】:
南宋·《朱子语类》卷三四:「小儿子教他做诗对,大来便习举子业。」
明·宋濂《郑仲涵墓志铭》:「仲涵初年学举子业,把笔为文,春葩满林。」
姚华《论文后编》:「熙宁中,王安石创立经义,以为取士之格,明复仿之,更变其式,不惟陈义,并尚代言,体用排偶,谓之八比,通称制艺,亦名举业。」
科举制,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明清以后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举子业,主要就是背朱子注释的《四书》,再练习作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