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田的玉米螟怎样防治?

2025-04-12 23:58: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玉米螟为世界性的蛀食性大害虫,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其他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玉米螟食性杂,可为害玉米等20余种作物。
(1)形态成虫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4毫米。雄蛾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横带,前足跗节末端暗色;雌蛾前翅淡黄褐色,暗斑较横线色深,后翅线纹模糊或消失。卵粒扁椭圆形,乳白色,呈鱼鳞状排列。幼虫5龄,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背面淡褐色、灰黄色或淡红色,腹面乳白色,背线明显,两侧有较模糊的暗褐色亚背线。(2)发生规律从北到南1年可发生1~7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内越冬,4龄以下幼虫不能越冬。春季化蛹羽化,玉米螟越冬代不存在迁飞现象,各地虫源以当地为主,越冬幼虫的复苏化蛹、成虫羽化产卵孵化出幼虫都需要吸食水分。成虫有趋光和趋化性。卵产在叶背面,以中脉附近较多,每头雌蛾可产卵10~20块,300~600粒。幼虫4龄前多在玉米的心叶丛、雄苞穗、雌穗顶端花丝基部等处活动,4龄后钻蛀为害。玉米抽雄打苞时幼虫集中在幼嫩的雄穗为害。花丝抽出后,集中在花丝及雌穗顶端为害。其他生育阶段,幼虫则分散在雄穗柄、茎秆、雌穗柄、穗轴蛀孔为害,轻者影响养分运输,重者使茎秆折断或雌穗柄蛀空折断。一般年份,春玉米受害减产12%左右,夏玉米减产20%~30%,重发生年份则减产30%以上。(3)防治方法在越冬虫羽化前(3月底以前)处理完玉米茎秆和穗轴;在黄淮海平原春、夏玉米产区及晋、陕、苏、皖、川、湘、鄂等省,改玉米春播为夏播,减少第一代玉米螟寄主,控制第二、三代的发生程度;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和性诱剂杀成虫;种植抗虫品种;在玉米螟产卵盛期,或每百株玉米有卵块1~2块时开始,每公顷释放赤眼蜂15万头,隔5天再放1次;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用每毫升含100亿个孢子的Bt乳剂200倍液均匀喷雾;在玉米孕穗期,用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每株5~10升,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