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正史中,十阿哥胤䄉失势得比胤禩和胤禟要早。而且就是雍正交由胤禩对胤䄉议罪的。或许正是因为他犯事较早,情节较轻,才得以保住一命,活到了乾隆6年,而且在乾隆2年,还恢复了爵位和待遇。
其实胤䄉的确没有太恶劣的行径。他只是不听雍正安排,对雍正颇有微词罢了,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意图。
胤䄉是满洲八大姓之一的钮钴禄氏,是遏必隆的外孙,所以血统是高贵的,应该是仅次于胤礽的,比雍正、胤禩、胤禟这些人血统高贵多了。而且幼时受康熙宠爱,所以性格乖张,更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就剧情而言,胤䄉这个角色的形象也是属于没有心计,经常被人当枪使的。
当初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他老人家当街卖家当,田文镜去阻止,他竟然当街鞭打田文镜。这就是典型的二代思维,在他眼里,自己闹的这一出是给父亲、兄弟看的,是希望引起康熙注意,从而干预的。说破大天这是皇室自己的事情,你田文镜一个奴才,有什么资格来管我?打死你也白打。
但是之所以是胤禟站出来闹这么一出,其实也是被胤禟给当枪使了。胤禟作为胤禩集团的钱袋子,是完全可以帮胤禟还清户部欠款的。但是即便胤禩打了招呼,胤禟仍然要让胤䄉闹这么一出,其实就是投石问路。
胤䄉其实内心中还是有或多或少善恶之分的,但还真没说过违心话,做过违心事。
最典型的就是八大山庄事件中,十三阿哥胤祥因“调兵谋反”而被圈禁的时候,第一个蹦出来反对的,竟然不是胤禛,而恰恰是胤䄉。胤䄉说,“我与老十三素来不合,但说他调兵谋反,这我不信。”这就非常符合胤䄉的性格,闹归闹,斗归斗,违心的话,却没说过。
还有八大王事件中,那个道士张明德本来是胤䄉自己的府上请来的客人,最后被胤禟一番神操作,故意在众人面前搞胤禩当为储君的舆论。结果胤禩非常聪明地要把张明德捆了送宫里,给康熙发落。这样一来既避嫌,又向康熙反馈了舆论。但是此刻胤䄉是怎么做的?他是尽可能阻止张明德被捆送宫里的,因为张明德是他府上的朋友,做人不能对不起朋友。
最最显露胤䄉真性情,缺乏政治敏锐度的一幕,是发生在雍正初登大宝的朝堂上,又是放屁,又是要出恭,弄得雍正极为尴尬。得罪人而不自知者,莫过胤䄉。
所以胤䄉的确很多时候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本质上他不算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也无法对雍正造成实质性的威胁。胤䄉只是一个站错队的,思维有点不清爽,容易被人当枪使的龙套角色。
在“八王逼宫”事件中,胤䄉虽然参与其中,但性质其实完全不一样的。他只是参与者,并非策划人。
所以结局而言,胤䄉相对幸运,从惩罚力度而言,算是幸免于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