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分时代,有个人非常值得我们敬佩。他有才能,也有理想,他奋斗过也隐忍过,懦弱过也勇敢过,面对过也逃避过,失败过也成功过,就像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波澜起伏的一生。
他就是张郃。
如果论单挑厮杀的武艺,张郃远不如关羽、张飞;论冲锋陷阵的勇气,无法与典韦、赵云相比;论领兵打仗的才能,比不上张辽、曹仁。
但要论不屈的毅力,张郃却罕有敌手。
早在袁绍麾下效力之时,张郃就进入了“河北四庭柱”的行列,与颜良、文丑、高览并列。而在这四人中,张郃的武艺是最弱的,但头脑却是最强的。其他三人都以勇猛闻名,而张郃却智勇双全,颇有战略思想。
虽然张郃很有头脑,但袁绍并不缺出谋划策的人,审配、郭图、许攸、沮授、田丰……这样的狗头军师太多了。
所以,张郃和其他几位“庭柱”一样,是被作为基层执行人员来使用的。
张郃为袁绍还是出过很多好主意的。官渡之战,曹袁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僵持不下。张郃给袁绍出了个主意,建议组织一支轻骑部队,迂回切断曹操的后援。曹军若不察,后路就会被切断,粮草后援被绝;曹操如果派兵去救,就削弱了正面的兵力。双方兵力差距就更大了,曹军兵力不敷分配,防御漏洞就暴露出来了。但这被袁绍否决了。
得知曹操计划要袭击袁绍囤粮军重地――乌巢,张郃又给袁绍出主意,建议重兵支援,加强防御力量。但狗头军师郭图却认为,曹操分兵之际,正面兵力空虚,应该“围魏救赵”,全力攻打曹操正面大营,张郃认为这太荒唐了,但又被袁绍否定。
袁绍宁愿听那些狗头军师们的纸上谈兵,也不接受张郃这种执行层人员的合理化建议。
所以说,你再有本事,再有头脑都不重要,关键是老板怎么定位你。做为执行层,你的意见左右不了决策层和谋划层的意志。
而最倒霉的是,出谋划策出主意时候,你怎么说,他也不听你的,但一旦出了问题,决策层和谋划层就拿你顶缸,要你背黑锅,让你负起失败的责任。
张郃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不被接受,但乌巢丢了,正面曹军大营也攻不下来,上层却决定让他担责任。
郭图向袁绍进谗,说张郃出言诋毁袁绍,袁绍发怒,派人召张郃去回话。张郃见势不妙,只好投降了曹操,防线洞开,曹军趁虚而入,袁绍大败。
归附曹操之后,张郃被拜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随大军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的功劳。
攻袁谭,围雍奴,征柳城,破乌桓,再次获得晋升,封为平狄将军。而在这个军衔上,张郃呆了很长时间。
讨东莱,伐管承,讨陈兰、梅成,破马超,围安定,降杨秋,平宋建,征张鲁,收汉中。张郃屡立战功,却始终也没有获得过升迁。
世界上总有不公平,立功的人很多,要想晋升,首先要考虑亲疏远近,其次还要论资排辈。
曹操已经是很开明的人了,但他也无法完全背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形式。
其实从骨子来讲,张郃也是内心极其狂傲自矜的人,这一点,他决不亚于关羽、魏延之辈。但张郃不同于关羽和魏延的是,他从来不在表面上流露出自己的狂傲。
张郃更坚忍,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总有一天,自己的才华会大放异彩,所以他很珍惜自己,遇到劲敌决不死扛硬战,见势不妙,撒腿就跑。
曹操征张鲁,收服汉中,张郃被留下作为夏侯渊的副手镇守汉中,以防御刘备。 张郃率一支偏师驻守在外,有了独立作战的机会。
因为张郃有着坚韧不屈的毅力,论个人而言,张郃也很有头脑,是个少有的文武全才,也立了很多功绩,前期没有太多展示的机会,到了后期人都死了,就无敌了
谁说无敌,魏延呀杀了他。木门道被魏延堵住去路,张郃欲从小路爬山逃跑被乱箭射死,死得这么难看你却说是无敌,无敌就是把敌人打败,全身而退,被死死得围住乱箭穿心了还无敌。张郃就是一个张跑跑,自古最丢张姓人颜面的一个家伙。背弃韩鍑投袁绍,背弃袁公略降曹操,背弃曹操后人归服司马懿,这都是主公还在,正需要你的时候你却反叛了。遇马超打不过早点就跑,遇赵云打不过赶紧跑,遇张飞在巴西赶紧跑,遇黄忠定军山见主将夏侯渊被杀赶紧跑。只能说这是一个脚底抹油的家伙,就是一个跑,陇南木门道本来是魏军势大,蜀军败退的好时机,打不过魏延又想从小路逃跑,没有想到被射死了,再跑你最终还是个死。
因为强者都死了。比他强的吕布、关羽、张飞、许褚、赵云等人都死了,这才让张郃有了发挥的地方。
把小说故事抓出来瞎扯,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张郐武艺渐长。随年龄涨,为什么?张郃青壮年时多次跟各位高手过招,历练出来了,再加上后期高手少,整体武力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