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夜晚要关闭城门,当时是否有野外的小路可以出城?

2025-04-05 13:45:4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古代建城墙的目的在每个阶段都不相同,但是大都是用来抵御外来入侵的作用,远古时期建城墙主要是防范野兽其次是敌人的偷袭,那个时期没有路灯照明,防御设施也不完善,加上野兽常常出没,为了保证家禽和人畜的安全,于是一到固定时间就会关闭城门。发展到后来,就有了军事战略色彩,作用也是主要起到抵御敌人入侵的目的了。

古代战事比较频繁,城池有着居住和军事防御双重作用,不光要求城墙要达到固若金汤的效果,城墙外也会挖一条护城河起到防御的作用,有吊桥的就回收起了,还会再加派士兵值夜,就是防止有人偷偷进来搞破坏,所以根本就不可能留一条小路让人可以随便进出,一旦城门关闭,在一定时间内里面的人是出不去,外面的人则进不来。

明清时期的城门规模比较大的城市,一般规定寅时五刻就是我们现在的早上三点,是早上开城门的时间,晚上戌时五刻也就是下午三点是关门的时间,如果在此期间发现城里有人出现,那就要挨板子了。一些小地方的城门管理上会宽松一些,可以根据天气,气候的不同,制定不同季节的时间,有些就是看天一亮就是开门时间,天色暗了就是关门时间,完全没有具体规定。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就说的是柳下惠因为回城晚了,当时还有一名女子也跟他一起被挡在城外了,女子在晚上冻得受不了,柳下惠就让女子靠到他怀里相互取暖,直到城门打开。这期间柳下惠没有对女子有非分之意,始终恪守礼节,于是才有了坐怀不乱的美名。

不过,纵使城门紧闭,城墙守卫森严,但是真想出去也不是不可能,古人在下水道设置方面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四通八达,可游泳从下水道潜出去。

回答2:

像那些隐秘的小道,可以直通城墙的,当然是不存在的。如果有这样的小道的话,那么城墙基本上就等同虚设了,政府不会允许那样的事情发生,而且通常城墙都是与山体连为一体,或者在修建的时候会有非常严格的督造。绝对不会出现有小路可以绕过城墙,直通城内的现象出现。就算有隐秘的道路,也是统治者为了能够方便撤离而秘密建造的。

回答3:

没有。因为古代的城池四周都被高高的围墙围住了,是没有小路可以出城的。

回答4:

当然有个别的地方是有野外的小路可以出城的,这种小路非常少,而且也不是哪个地方都有的,因为在古代关闭城门这个事情比较重大,很多人还是比较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