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吊孝》是京剧言派老生的代表剧目。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周瑜被诸葛亮用计气死后,诸葛亮亲往东吴吊祭。东吴埋伏部将要杀诸葛亮,但听到诸葛亮哭诉得情真意切,深受感动。最后,诸葛亮安然返回荆州。
在诸葛亮吊孝过程中,一篇祭文让东吴上下无不动容,但是能将祭文写成如此,不是因为诸葛亮的文学水平有多高,我们知道诸葛亮留在后世的文章与曹操相比实在是太少太少。
他是因为太懂周公瑾,所以他通过祭文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周瑜的存在和贡献,而能做到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他与周瑜知音一般的相知和相惜,只是二人各为其主,各尽其职罢了。
言派创始人言菊朋先生从人物出发,精心设计了这段“吊祭”时的反二黄导板、回龙、慢板转原板等成套唱腔。其中的大段反二黄唱腔听来感觉清新、别致、委婉、跌宕,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扩展资料
剧目简介
建安十五年春,东吴大都督周瑜病故巴丘。诸葛亮得知此讯,也怆然涕下,赵云不解,孔明道出对周瑜的高度评价,并从联吴抗曹大计出发,决意冒险过江祭奠公瑾。赵云愿为军师护卫。
柴桑周瑜灵堂,极其悲壮。众将得知孔明要来祭奠,因周瑜临终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而亡,都记恨于孔明。鲁肃请诸葛瑾星夜迎截孔明,务必劝其回去,以免大祸。孔明执意不从,直奔柴桑而来。
突然,身着白衣的诸葛亮跌跌撞撞冲进大门,悲悲切切地高声呼喊:公瑾,亮祭你来了!奔至灵前,扑通跪倒,哭诉祭文,其声之哀,其情之真,深切地打动文武百官和小乔子女。
小乔夫人按公瑾遗嘱将其佩剑赠与鲁肃,又转身望着孔明说:公瑾临终表奏鲁肃替代其职,意在孙刘交好以抗曹操。诸葛亮闻之激动不已,大声疾呼:公瑾——真知我诸葛亮者也。 史无记载。
京剧《卧龙吊孝》,也称《孔明吊孝》、《柴桑口》,是言派(言菊朋)的代表剧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卧龙吊孝
京剧《卧龙吊孝》(言派)选段,诸葛亮唱:
见灵堂不由人珠泪满面,叫一声公瑾弟细听根源。
曹孟德领人马八十三万,擅敢夺东吴吞并江南。
周都督虽年少颇具肝胆,命山人借东风在暗地成全。
庞士元他把那连环来献,黄公覆苦肉计火烧战船。
料不想大英雄不幸命断,空余那美名儿在万古留传。
只哭得诸葛亮把肝肠痛断,我把肝肠痛断,公瑾哪!
只落得口无言心欲问天,叹周郎曾顾曲风雅可羡。
叹周郎论用兵孙武一般,公既死亮虽生无弓之箭。
知我者是都督,怕我的是曹瞒。
断肠人懒开流泪眼,生离死别万唤千呼。
不能回言,都督啊……
就唱词而言,这算传统剧中的上乘之作,无论格式还是词汇都很得体。唱词为“言前辙”,曲牌为二簧,属于抒情的段子,唱词中表达了诸葛亮对周瑜的思念之情,言真意切,毫不做作。也可以说是对周瑜一生的高度概括。(非史料概括)
老生言派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