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诸葛亮??求大神帮助

2025-02-26 04:25:5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神话了,实际中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而且他不太会用人,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了,所谓信人才会用人,就因为他的不善于信人用人,才会有街亭的失败,才会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不过对他的智商我想大家不该有所怀疑,那些发明创造(孔明灯、木牛流马等)多少还是跟他有联系的,而且他还是个辩才。 1、诸葛亮的学养,并非前人所说的“内儒外法”,而是“法道合抱”。理由有三:一、诸葛亮教子“淡泊足以明志,宁静足以致远”的话,就是老子“致虚守静,知白守黑”的意思。二、刘备给阿斗的遗诏中提到,诸葛亮给他写的几种书中,有“六韬”一书,而太公六韬乃道家之言。三、一个“道法合抱”的人必是深有机心而又深鹜实际的人,诸葛亮裁抑魏延,荣宠李严,临终遗令魏延与杨仪水火,说明他最会用机心。少年时娶丑妻,说明他重实际。后人认为他是儒家,乃因《后出师表》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但《后表》系伪作。 2、陈寿评论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话是正确的。诸葛亮的军略大有问题:《隆中对》中出兵北伐以川为主以荆为辅,错了。当时要复兴汉室,非打倒曹操不可,要打倒曹操,应以荆州出兵为主。王船山在《读通鉴论》中就指出了这本末倒置的错误。借箸代谋应以四川为生聚教训的根本,以荆襄为军事的大重镇。具体地说,其军政中心应该置于重庆,其军略应该是沿江东下,以接荆襄,而北向宛许,由成都汉中北伐,只能作辅助的行军。 3、诸葛亮的养才与用才均嫌不足。在学养上他染有道术,所以怀有机心,对人多猜防,不轻信人,害才不能养才。诸葛亮没有做到自己所说的“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掌国十二年,而身后无人,实在凄凉”。彭羕、廖立都是才士,彭因诸葛亮猜防,不得志,才鼓动马超造反,被杀头。马超也被猜防,郁郁不得志而埋骨四川。廖立被诸葛亮表奏为“坐自贵大……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终身被废。马谡因对诸葛亮殷勤亲近而被重用,导致街亭之败,杀了马谡,还连累了向朗、李邈两个人才。诸葛亮对魏延猜防,又不能开诚布公,临死时布署退兵,使魏延杨仪两败俱伤。 4、诸葛亮察察为明,事必躬亲。察察为明“就不能放心用人,越不放心,就越把自己钻入细碎的事务当中,于是乎劳矣,而事无成”。 5、诸葛亮的相业,使由先主托孤、后主嗣位开始……诸葛亮至极尊荣,阿斗为皇帝,俨如虚君制。“阿斗简直作皇帝不以为荣,当降虏不以为辱,就因为他不能问政,一切取决于相府。诸葛亮还把他当顽劣的孩子看待,有《出师表》为证。这样的皇帝实在当得无趣……到洛阳为安乐县公,解除了徒有虚名的皇帝,却可以随便娱乐了,所以他说‘此间乐’,而不以为辱”。对待阿斗,诸葛亮似失之于严峻。 6、但有两件事,甚见诸葛亮之高明:一、民族政策高明,对孟获七擒七纵,以服其心。南中既平,皆使其渠率而用之。二、李严劝诸葛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为亮所拒绝,“尤其令人佩服”。

回答2: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回答3:

很牛,但是更牛的是诸葛亮娶了个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