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了痣疮.主要是便后擦.纸上有很少的一点血.有一点痒,请问怎么办?大便还可以.一到二天一次.

2025-05-06 02:26: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防痔小窍门】

1.收缩肛门。每天有意识地做3-5次肛门收缩,可增强括约肌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按摩肛门。肛门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痔的发生。
3.坐浴。便后用热水坐浴,既可以洗净肛门皮肤皱折内的污物,也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保持肛门部的清洁和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痔疮的治疗】

痔疮的治疗首先要保持大便通畅,进食易消化、少含渣滓的食物。饮食应粗细搭配,少饮浓茶、咖啡、酒类及少进辛辣食物,以减少对肛管的刺激。便后要温水坐浴,局部应用痔疮栓或痔疮膏。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取注射治疗、冷冻治疗及物理治疗。严重者可手术治疗,包括结扎法、胶圈套扎法、痔切除等。
不同痔不同治
糖尿病患者得痔疮后,应将痔的轻重与糖尿病的轻重结合考虑治疗。最好是等待病情稳定后再选择适宜的治痔疗法。
中风病人因病后肢体活动功能受限,久卧久坐易生痔疮。对于轻度瘫痪或半瘫痪在拐杖帮助下可下地活动者,采用早期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如适当运动和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疗法等;对于重度瘫痪完全卧床的患者,不论痔的症状的轻重,均以内服、外用药物保守治疗为宜,如凉血地黄汤煎服、麝香痔疮膏外敷。
小儿痔的发病率低,治疗宜采用中药外治等简便无痛苦的治疗方法。平时多注意调整饮食,让小儿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蜂蜜;便后或临睡前用温水清洗肛门部,以改善肛门血液循环。
老年人由于肛门部的神经、血管、肌肉、韧带等都已松弛无力,极易患痔疮。治疗时尤为棘手。最好是采用内服润肠化痔的中药,同时外用中药熏洗或涂上治痔的膏或栓等保守疗法。

【痔疮常用偏方秘方】

[方一]
蒲公黄、黄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本方为邹桃生方,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适用于痔疮。
[方二]
硫黄、雄黄各10克,樟脑3克,麻油适量。前药研成细末,用麻油调匀,擦患处。
本产适用于湿热而致痔疮。
[方三]
乌梅、五倍子各10克,苦参15克,射干、炮山甲各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水煎服,日1剂,日服2次。
本方为凌朝光方,功能清热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痔疮。
[方四]
浮萍适量。水煎,趁热擦洗患处。
本方适用于痔疮抓破出血不流水者。
[方五]
槐花、地榆各10克,仙鹤草、旱莲草、侧柏叶各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莱苋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本方为黄洪坤方,功能清肠利湿,止血,适用于痔疮。
[方六]
柞树叶30克。捣烂敷患处。
本方源于《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适用于痔疮。
[方七]
刘寄奴、五倍子备等分。研为细末,空心酒下,仍用其末敷,遂愈。
本方源于《类编朱氏集验方》,治痔疮。
[方八]
生豆腐渣,锅内炒干为末,每服9克,白砂糖汤下,日3次。
本方源于《危氏方》,适用于血痔。
[方九]
丝瓜,烧存性,研末,酒服6克。
本方主治肛门久痔。

回答2:

痔疮分几种,其症状均不完全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点:首先大便出血,时时发作,感觉有东西脱出肛门外,或肛门外肿痛,分泌物增加,经常污染内裤,即大致认为患了痔疮。其次,内痔期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时出血,且血量较多,有时点滴而下,并常有喷射状便血,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出血日久、量多可引起轻度贫血,甚则可见头昏目眩,气短疲乏无力,精神不佳;而内痔到中期,便时即有痔核脱出肛门外,便后痔核可自行还纳肛门中;三期内痔(即内痔晚期),大便后痔核脱出肛门外,不能自行还纳肛门内,需借手的外力,或经休息后才能还纳肛门,咳嗽、劳动、努力、劳作或疲劳过度,均可脱出肛门外,且分泌物增多,肛门湿潮不舒。若活动过度,摩擦较重,可感染、肿胀、疼痛,此时如果不能及时还纳肛门,可出现痔核嵌顿、坏死,医学上把此类痔疮,称为嵌顿痔。但是中晚期内痔一般因痔疮表面纤维组织增生,多数出血减少,而以脱出、分泌物增加为主。

什么是痔疮
痔是常见病,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常因有症状而影响劳动。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什么原因引起痔疮
痔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引起的团块,并因此而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

痔疮有什么症状
1.排便时出血:呈滴注或喷射状。
2.痔块脱出:较重者在排粪或腹压增加时有痔块脱出肛外。
3.疼痛:血栓性外痔、内痔发生感染或脱出嵌顿时疼痛明显。

痔疮需要做哪些检查
视诊或肛门镜检查见肛缘上有暗紫色团块。外痔血栓形成时见肛缘暗紫色结节,触痛明显。Ⅱ、Ⅲ期内痔排便时可见暗紫色痔块脱出。Ⅰ期内痔需借助肛镜检查。

如何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通便、坐浴、痔栓等;
2.硬化剂局部注射;
3.胶圈套扎法;
4.冷冻疗法;
5.红外线照射疗法;
6.手术疗法;
7.对症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