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了基金后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赎回?这就好比一个人刚娶了老婆,就问媒人什么时候合适离婚?这的确是一个自荷兰人十七世纪发明股票交易技术以来,一直困绕着资本市场参与者的经典问题---波段操作还是长期持有?
这个问题的根源来自人们希望了解股票价格的变化原因,并把握其趋势。众所周知,股票投资需要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而宏观经济、行业周期、企业策略等因素也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而且很多变化就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并对股价造成剧烈的影响。既然有限理性的人很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准确预测即使像微软这样的大牛股,那么短期股价波动就给了一些敏锐且运气尚佳的人低买高卖的机会。
直观上看,基金净值的涨跌取决于基金资产持有证券的涨跌,而且如果基金净值阶段性波动较大,就会给投资者带来基金也可以低买高卖的"幻觉"。但实际上买基金与买股票的盈利模式完全不同,买基金实际上是花钱(管理费)请了一个投资专家来帮你理财,这和请人管理果园或打理花园并没有太大不同,最重要的是这个人在果园和花园方面的专业水准如何。
当我们放到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去横向比较,就自然知道自己是请了个优秀的,还是平庸、甚至不合格的园艺师。如果一个园艺师不管天气好坏,总能比其他人产量高、卖价好,那又有什么理由辞退他呢?
基金投资也好,股票交易也罢,只要参与到这个被托马斯杰裴逊称为"人类本性堕落的大阴沟"的资本市场里,就很难避免被打上人性弱点的烙印---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总希望在短时间内赚更多钱,却看不到资本市场背后那个若隐若现、喜怒无常的影子,而他总能一次次打击人的贪婪、粉碎人的虚妄。
当然,如果有人实在认为自己"足够敏锐且运气尚佳",想做波段操作,我的建议是尽量选择指数型基金,而不是普通的主动型基金。(
对于基金持有时间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并非所有的基金都适合做长期投资。
首先,各个基金的历史业绩不同,以股票型基金为例,2007年,业绩最好的年净值增长率超过了200%,差的则不足100%,而只有综合业绩表现好的基金才值得投资。
其次,基金是有分类的,不同类型基金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通常来说,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类的基金产品,不赞成进行长期投资,对于低风险低收益类基金产品,则可以作为长期投资的主要对象。
另外,长期投资基金并不等于简单的持有,正确的长期投资理念应该是"长期投资心态 中期策略性操作",即坚定证券市场一定存在投资机会的前提下,采取阶段性审视与适度调整投资重点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基金投资的有效性。
不好,投资必须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