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这是宋朝人在过什么节日?A端午节,B中秋节,C春节,D元宵节

2025-04-28 05:40: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C春节

  宋代的元旦

  宋代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不仅宫中爆竹山响,要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同僚亲朋之间拜年时,要赠送名刺(即名片)。如果自己不能亲往朋友家拜年,要派人骑马到每一位朋友家,连呼数声,留下一张名刺,表示已前来拜年。节日里还有大量的娱乐活动。如北宋东京,元旦放假三天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皆结彩棚劳动节的由来,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袜、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入晚“贵家妇女,纵赏关睹,入场观看,入市店饮食,惯习成风,不相笑讶”(《东京梦华录》卷6)。南宋的临安,元旦入夜,还有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晋江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正月初一至初四,人们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即“开门爆竹,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爆竹原指爆裂竹子的声响,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国际劳动节,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李田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爆仗”五一节,亦称“炮仗”、“鞭炮”,代替了最原始的爆竹,但民间还习以“爆竹”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