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遗庙的丹青画墨已经剥落,遗庙所在的白帝空山的草木树木在滋长。以上二句是咏庙。突出庙的荒凉萧条景象。
对仗对比
1.一“落”一“长”传达出明显有一定倾向的意义来,历史遗存在时光中逐渐湮没痕迹,而草木却很好的生长,勾画出一幅青山绿树,古迹衰颓的情境。
2.草木是没有什么能够传递出来的情思,所以生长的很好,但是人确实有感情的,看着武侯祠逐渐破败的情境,应该能够想到许多事情,这应该是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意思
3.武侯庙总会在比较容易的在历史中消失,当此地空余草木的时候,有谁还会记得此地的曾经存在,想武侯此等功勋卓著的人物尚且如斯,更何况其他人
4.草木的生长似乎无知的状态,更加反衬出此景的凄凉
高度赞扬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诚,唯一死以报先主,尽忠尽节,不复有退隐之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编辑本段诗文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编辑本段鉴赏
此诗后二语,人无解者。武侯为昭烈驱驰,未见其忠,唯当后主昏庸,而尽瘁出师,不复有归卧南阳之意,此则云霄万古者耳。曰犹闻者,空山精爽,如或闻也。
武侯出山,酬先主三顾之诚,然犹作余年归隐陇亩之算,至先主剑印相授,委以全权,建初出首功,君臣鱼水,则一发不可收拾,然犹未见其忠:委关羽镇荆州,乃明知刘关张三位一体,而关羽一向轻吴,改联吴策略,有坏大计,卒而致败,倚重非人,非其忠也,不如遣赵云稳重。先主伐吴为关张报仇,武侯乃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未若孝直之能以身死谏,亦非忠也。不能免关羽之败,复不能免先主之败,亦岂有御驾亲征,而丞相军师守国之理?此武侯所以难辞其咎也。至先主败归,后悔伐吴;白帝托孤,遗命嗣子可辅则辅,不可辅则可自为主,瞩三子父事丞相等,至令孔明泣拜于地,誓死效忠,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盖贤能最怕怀才不遇,辜负平生所学,埋没一生,而最感知遇之恩。对贤能而言,知遇之恩,恩莫大焉,一旦得蒙知遇,必尽忠竭力,以死相报。
遗命可自为主,人或以为此乃先主奸雄处,特以试孔明。其实不然,试问古来君臣,能有先主与孔明之鱼水相得乎?霸业全赖孔明而创,先主有知人之明,能知马谡,更知子莫若父。后主昏庸,以视后来之出降,先主死何瞑目,真不如武侯取而代之。先主遗命,乃于群臣面前,瞩各人不得有违,非单独私与语也,此可见先主之至诚与深切,特武侯为人臣者所不取也。势已难回,唯一死以报先主,尽忠尽节,不复有退隐之志,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其万古云霄者也。
此诗对起对结,廖廖二十字,前两句点题切入,述庙貌千秋;后二语择典型二事浓缩于十字之中,足以总括武侯一生,令千古英雄豪杰闻言感奋,杜不愧诗中圣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