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关系,两者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著名的军事将领。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国第34任总统、五星上将,政治家,军事家。艾森豪威尔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1月11日-1945年12月2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著名的军事将领。1909年6月,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同年被调往美国第一集团军骑兵第十五团任少尉。
扩展资料
艾森豪威尔为政举措:
1、冷战政策
艾森豪威尔忐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加速发展战略空军,使他成为世界冷战格局形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支持所有反对苏联及共产党的政权。
2、新面貌战略
美国的全球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继杜鲁门后走马上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乔治·史密斯·巴顿
巴顿与艾森豪威尔都是二战时期著名的美军将领。都是参加过一战和二战,特别是在二战中,他们由于出色的指挥,在军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两人从1919年秋天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26年后的1945年8月,两人最终走向了决裂。他们到底是为什么事情最终决裂的呢?
巴顿年长艾森豪威尔5岁。他们是在1919年秋天认识的。在相识路上,巴顿给了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帮助,他们的亲密友谊一直持续到1942年年底。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已经从巴顿的下级扶摇直上变成了巴顿的直接领导,不再需要巴顿的影响和提携了。同时艾森豪威尔也逐渐感到,这位对政治麻木的老友可能会给他的仕途带来不利影响。
他们之间第一个不和谐音符出现在1943年上半年。当时北非战场的作战已接近尾声。巴顿感到不再需要亲自坐镇于此,于是准备把军长职务移交给他的副手,自己则返回摩洛哥着手策划和准备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这种移交从军事上来说是可以的,但从政治上却容易给艾森豪威尔带来不利影响。为此,艾森豪威尔立即给巴顿致电“不要凭一时的冲动说话和办事”,强令巴顿坚守在北非战场,直至北非战事结束。而此时,艾森豪威尔想起了战前夏威夷军区司令史密斯将军给巴顿的评语:“此人在战争时期会成为无价之宝,但在和平时期却是捣乱分子。”虽然巴顿视此为极大的赞扬,但艾森豪威尔却感到危机四伏,舍弃巴顿、重用一直为他充当耳目的布莱德雷的想法从此占据了他的大脑。
1943年8月10日,巴顿在视察西西里岛美军第93后方医院时发现,一名士兵因害怕战场上的枪炮声而装病住院,因而勃然大怒,并用手套重重地扇了他一个耳光。消息传回美国国内后,议会也指责美国陆军部用人不当。此事对艾森豪威尔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就在“耳光事件”发生后不到一年,即1944年4月26日,正当欧洲登陆战迫在眉睫之时,巴顿的大嘴巴又惹祸,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并险些使反法西斯同盟解体。但考虑到战争的需要,艾森豪威尔只能暂时把这事放下。只是以后,他开始重用巴顿原来的副手布莱德雷了。并在以后进攻法国与德国本土作战中,把巴顿的功劳几次算在了布莱德雷的头上。
1945年8月,巴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掉进一个记者设计的“语言陷阱”,称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与德国的纳粹党没有什么区别。一语即出,令世界为之哗然,而不再需要战将的艾森豪威尔再不想原谅巴顿的胡言乱语。他撤了巴顿第3集团军司令的头衔,让他回国去了。艾森豪威尔为不使他的“好友”“过分”难堪,给了他一个第15集团军(负责编写战史的“架子军”)司令的头衔。愤怒之余的巴顿拒绝了这一任命。从此,这两个名将之间的关系彻底走向决裂。
巴顿德上级是布雷德利,而布雷德利德上级是艾森豪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