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王安石的《原性》原文以及译文?

2025-04-24 02:50: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或曰:“孟、荀、杨、韩四子者,皆古之有道仁人。而性者,有生之大本也,以古之有道仁人,而言有生之大本,其为言也宜无惑,何其说之相戾也?吾愿闻子之所安。”

  曰:吾所安者,孔子之言而已。夫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性者,五常之太极也,而五常不可以谓之性。此吾所以异于韩子。且韩子以仁、义、礼、智、信五者谓之性,而曰天下之性恶焉而已矣。五者之谓性而恶焉者,岂五者之谓哉?孟子言人之性善,荀子言人之性恶。夫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而太极不可以利害言也。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此吾所以异于二子。孟子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以谓人之性无不仁。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怨毒忿戾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人之性无不善,而人果皆无之乎?孟子以恻隐之心为性者,以其在内也。夫恻隐之心与怨毒忿戾之心,其有感于外而后出乎中者,有不同乎?荀子曰:“其为善者,伪也。”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恻隐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善者伪也,为人果皆无之乎?荀子曰:“陶人化土而为埴,埴岂土之性也哉?”夫陶人不以木为埴者,惟土有埴之性焉,乌在其为伪也?且诸子之所言,皆吾所谓情也、习也,非性也。杨子之言为似矣,犹未出乎以习而言性也。古者有不谓喜、怒、爱、恶、欲情者乎?喜、怒、爱、恶、欲而善,然后从而命之曰仁也、义也;喜、怒、爱、恶、欲而不善,然后从而命之曰不仁也、不义也。故曰,有情然后善恶形焉。然则善恶者,情之成名而已矣。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之言如此。然则“上智与下愚不移”有说乎?曰:此之谓智愚,吾所云者,性与善恶也。恶者之于善也,为之则是;愚者之于智也,或不可强而有也。伏羲作《易》,而后世圣人之言也,非天下之至精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孔子作《春秋》,则游、夏不能措一辞。盖伏羲之智,非至精至神不能与,惟孔子之智,虽游、夏不可强而能也,况所谓下愚者哉?其不移明矣。或曰:“四子之云尔,其皆有意于教乎?”曰:是说也,吾不知也。圣人之教,正名而已。

回答2:

  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是由宋神宗在熙宁年间,主持任命王安石为宰相,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虽然当年上课不怎么听,可是学过的东西居然现在想起来都记得),我们的历史书是这样介绍的:王安石,是个改革家,为了民众的疾苦而日夜操劳,然而在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群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下,最终失败。
  结论:王安石,很好很伟大;旧社会,很坏很封建;旧社会的官员,很黑很保守。
  当然,对于一个电脑房的吸引力远大于书本的孩子来说,以上结论,是没有道理不相信的。所以直到高中毕业前,我都没有怀疑过书上对王安石变法下的定义。直到后来,我读了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我才开始逐渐产生了疑惑。
  读过《资治通鉴》的同学都应该知道,除了叙述冗杂的历史事件之外,这本史书和其它正史最大的区别就是时常出现在书本里的“臣光曰:……”。每当我看到这些画龙点睛的评价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司马光那种希望以历史为镜,正天下人之心的抱负。我相信,那个砸缸的司马光,绝对不是一个思想迂腐守旧,置苍生百姓生计于不顾的官宦。
  后来看到司马光在王安石死后写给皇帝的悼念词,才知道司马、王二人曾经是私交深厚的好友,只是因为政见不合而彼此决裂。
  前些日子粗读了宋史,王安石的列传我也没有细读,一眼带过。后来偶然翻到那篇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重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想去还原一千年前的那场改革,和王安石、司马光这对好朋友的真正面目。
  于是,就有了此文。
  若不够,请来王安石贴吧!!!!!